基于地域特征的重庆市城市公共空间防卫安全设计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7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3-16页 |
| ·城市犯罪问题日趋成为城市安定的壁垒 | 第13-14页 |
| ·地域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防卫安全的特殊性 | 第14-16页 |
| ·城市公共空间防卫安全设计对策尚待完善 | 第16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| ·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| ·相关概念释义 | 第21-22页 |
| ·城市公共空间 | 第21页 |
| ·防卫安全设计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22-2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| ·研究范围界定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论文框架 | 第25-27页 |
| 第2章 防卫安全设计的理论基础 | 第27-38页 |
| ·防卫安全设计的犯罪学理论基础 | 第27-29页 |
| ·理性选择理论 | 第27-28页 |
| ·日常行为理论 | 第28-29页 |
| ·犯罪模式理论 | 第29页 |
| ·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相关理论 | 第29-33页 |
| ·可防卫空间理论 | 第29-31页 |
| ·CPTED理论体系 | 第31-33页 |
| ·“易犯罪”空间理论 | 第33-37页 |
| ·“易犯罪”空间的空间位置 | 第34-35页 |
| ·“易犯罪”空间的空间形态 | 第35-36页 |
| ·“易犯罪”空间的空间氛围 | 第36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3章 重庆市城市公共空间防卫安全现状调研 | 第38-75页 |
| ·防卫安全相关的重庆市城市公共空间要素地域特征 | 第38-43页 |
| ·街道——曲折多维化的复合网络 | 第39-41页 |
| ·广场——转承叠带的错落围台 | 第41-42页 |
| ·公园——分散自由的绿地斑块 | 第42-43页 |
| ·街道防卫安全现状调查 | 第43-56页 |
| ·区域形态 | 第44-47页 |
| ·构成边界 | 第47-52页 |
| ·道路设施 | 第52-53页 |
| ·人流活动 | 第53-56页 |
| ·城市广场防卫安全现状调查 | 第56-62页 |
| ·空间分布 | 第56-57页 |
| ·空间形态 | 第57-60页 |
| ·细部设施 | 第60-61页 |
| ·人流活动 | 第61-62页 |
| ·公园绿地防卫安全现状调查 | 第62-67页 |
| ·空间位置 | 第62-63页 |
| ·空间结构 | 第63-65页 |
| ·路径设施 | 第65-66页 |
| ·人流活动 | 第66-67页 |
| ·重庆市地域特征对城市公共空间防卫安全的影响 | 第67-73页 |
| ·多维形态削弱空间可见性 | 第67-68页 |
| ·自然同构制约空间可达性 | 第68-69页 |
| ·多元边界影响空间领域性 | 第69-71页 |
| ·无序结构弱化空间识别性 | 第71页 |
| ·空间认知引导环境印象 | 第71-72页 |
| ·市井生活回应周边环境性质 | 第72-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第4章 重庆城市公共空间防卫安全设计策略研究 | 第75-96页 |
| ·街道防卫安全设计策略 | 第75-84页 |
| ·规划策略 | 第75-78页 |
| ·边界策略 | 第78-81页 |
| ·设施策略 | 第81-84页 |
| ·广场防卫安全设计策略 | 第84-89页 |
| ·空间分布策略 | 第84-85页 |
| ·空间形态策略 | 第85-88页 |
| ·细节策略 | 第88-89页 |
| ·公园防卫安全设计策略 | 第89-93页 |
| ·空间位置策略 | 第89-90页 |
| ·空间结构策略 | 第90-92页 |
| ·公共配备 | 第92-93页 |
| ·促进社会监控策略 | 第93-94页 |
| ·增强群众意识 | 第93页 |
| ·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系统研究 | 第93-9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| 结语 | 第96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1-102页 |
| 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