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4页 |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·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施药机具发展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国外研究情况 | 第9页 |
| ·国内发展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压力平衡系统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我国压力平衡系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0-11页 |
| ·压力平衡系统在国外的应用发展状况 | 第11页 |
| ·施药机具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向 | 第11-12页 |
| ·课题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课题目标 | 第12页 |
| ·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章 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系统总体设计 | 第13-22页 |
| ·变喷杆喷雾机组成及工作要求 | 第13-14页 |
| ·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| 第14页 |
| ·变喷杆喷雾机供药系统液压元件分析确定 | 第14-18页 |
| ·动力元件的分析确定 | 第15-16页 |
| ·控制元件的分析确定 | 第16-18页 |
| ·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系统设计 | 第18-21页 |
| ·变喷杆喷雾机阀控系统整体方案 | 第18-19页 |
| ·三种电液比例阀系统结构方案 | 第19-2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| 第三章 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系统元器件建模 | 第22-31页 |
| ·MATLAB 软件及 Simulink 功能模块介绍 | 第22页 |
| ·MATLAB 软件简介 | 第22页 |
| ·Simulink 模块介绍 | 第22页 |
| ·智能供药压力平衡系统液压元器件数学模型建立 | 第22-30页 |
| ·定量泵 | 第23页 |
| ·二位二通电磁阀 | 第23页 |
| ·电液比例溢流阀 | 第23-25页 |
| ·电液比例减压阀 | 第25-27页 |
| ·电液比例调速阀 | 第27-28页 |
| ·混药器 | 第28-29页 |
| ·计量泵 | 第29页 |
| ·比例电磁铁 | 第29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四章 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系统仿真 | 第31-39页 |
| ·电液比例溢流阀系统仿真 | 第31-34页 |
| ·电液比例溢流阀系统模型建立 | 第31页 |
| ·电液比例溢流阀系统模型封装 | 第31-32页 |
| ·电液比例溢流阀仿真参数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| ·电液比例溢流阀系统模型仿真 | 第33-34页 |
| ·电液比例减压阀系统仿真 | 第34-36页 |
| ·电液比例减压阀系统模型建立 | 第34-35页 |
| ·电液比例减压阀系统模型仿真 | 第35-36页 |
| ·电液比例调速阀系统仿真 | 第36-38页 |
| ·电液比例调速阀系统模型建立 | 第36-37页 |
| ·电液比例调速阀系统模型仿真 | 第37-38页 |
| ·系统方案比较 | 第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五章 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系统硬件设计 | 第39-44页 |
| ·信号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| 第39-40页 |
| ·智能反馈供药系统硬件设计 | 第40-43页 |
| ·单片机的选用 | 第40-41页 |
| ·D/A 转换模块 | 第41-42页 |
| ·放大器的选用 | 第42-43页 |
| ·压力平衡控制系统设计 | 第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六章 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| 第44-48页 |
| ·采用软件简介 | 第44-45页 |
| ·Keil uVision 软件介绍 | 第44页 |
| ·Proteus 软件介绍 | 第44-45页 |
| ·控制参数分析 | 第45页 |
| ·程序编制 | 第45-46页 |
| ·仿真模拟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七章 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控制系统试验 | 第48-53页 |
| ·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控制系统试验平台搭建 | 第48页 |
| ·单片机控制电路板焊接 | 第48-49页 |
| ·单片机控制信号测试试验 | 第49-50页 |
| ·D/A 转换输出信号测试试验 | 第50-51页 |
| ·变喷杆喷雾机智能供药压力平衡控制系统输出信号分析 | 第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第八章 进一步研究展望 | 第53-55页 |
| ·本文工作总结与主要结论 | 第53页 |
| ·进一步研究展望 | 第53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| 附录1 | 第57-58页 |
| 附录2 | 第58-59页 |
| 附录3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