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9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9-27页 |
| ·问题提出 | 第19-21页 |
| ·理论延续 | 第19-20页 |
| ·内在联系 | 第20页 |
| ·经济现实 | 第20-21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24-2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24-26页 |
| ·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| 第26-27页 |
| 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6页 |
| ·不足之处 | 第26页 |
| ·未来研究方向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27-41页 |
| ·引言 | 第27-28页 |
| ·研究线索与研究历程 | 第28页 |
| ·关于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研究 | 第28-30页 |
| ·分工的角度 | 第28-29页 |
| ·要素的角度 | 第29-30页 |
| ·关于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现象与结果研究 | 第30-37页 |
| ·产业发展阶段 | 第30页 |
| ·结构红利与份额 | 第30-31页 |
| ·三次产业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| ·效率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| ·人均收入、经济增长与增长效应 | 第36-37页 |
| ·区域间差异 | 第37页 |
| 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与进展 | 第39-41页 |
| 第三章 理论模型:基于产业结构变化的索洛经济增长 | 第41-52页 |
| ·引言 | 第41-42页 |
| ·模型 | 第42-50页 |
| ·考虑技术进步的农业、工业和服务业三部门的生产函数 | 第42-46页 |
| ·部门间劳动力转移与部门间技术进步的关系 | 第46页 |
| ·农业、工业和服务业三部门的劳动比重与技术系数 | 第46-49页 |
| ·农业、工业和服务业三部门的产值比重与技术系数 | 第49-50页 |
| ·总体经济的劳动份额与技术系数 | 第50页 |
| ·总产出与技术系数 | 第50页 |
| ·结论 | 第50-52页 |
| 第四章 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| 第52-104页 |
| ·长三角三省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VAR模型及效率改进分析 | 第52-68页 |
| ·引言 | 第52-53页 |
| ·一般分析 | 第53-60页 |
| ·计量模型 | 第60-61页 |
| ·实证检验 | 第61-66页 |
| ·建议 | 第66-68页 |
| ·基于偏离一份额法的上海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及效率改进分析 | 第68-75页 |
| ·引言 | 第68-69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69-70页 |
| ·数据处理与结论分析 | 第70-72页 |
| ·基于偏离—份额法的上海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及效率改进的问题分析 | 第72-74页 |
| ·建议 | 第74-75页 |
| ·上海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及效率改进分析 | 第75-86页 |
| ·引言 | 第75-76页 |
| ·灰色关联理论及分析方法 | 第76-77页 |
| ·上海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| 第77-83页 |
| ·与产业关联度相应的上海各阶段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| 第83-86页 |
| ·大城市服务业效率改进、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——基于上海的分析 | 第86-104页 |
| ·引言 | 第86-88页 |
| ·一般分析 | 第88-95页 |
| ·上海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 | 第95-97页 |
| ·计量模型分析 | 第97-102页 |
| ·建议 | 第102-104页 |
| 第五章 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研究 | 第104-158页 |
| ·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| 第104-122页 |
| ·生产要素转移、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| 第104-111页 |
| ·中国效率改进、生产要素流动与结构红利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| 第111-118页 |
| ·要素转移、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 | 第118-122页 |
| ·障碍突破、效率改进与产业结构升级、经济增长 | 第122-143页 |
| ·引言 | 第122-123页 |
| ·障碍突破、效率改进、π效率 | 第123-129页 |
| ·数学模型分析 | 第129-131页 |
| 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131-133页 |
| ·效率改进与全要素生产率、规模经济、“冲击” | 第133-134页 |
| ·效率改进与产业结构升级 | 第134-137页 |
| ·效率改进与产业结构升级、经济增长 | 第137-139页 |
| ·效率改进与中国经济增长 | 第139-141页 |
| ·结论 | 第141-142页 |
| ·建议 | 第142-143页 |
| ·障碍突破、效率改进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 | 第143-158页 |
| ·引言 | 第143-144页 |
| ·发展趋势 | 第144-145页 |
| ·中国生产要素转移、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| 第145-149页 |
| ·中国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障碍 | 第149-152页 |
| ·障碍突破、效率改进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 | 第152-158页 |
| 第六章 总结论与建议 | 第158-164页 |
| ·总结论 | 第158-159页 |
| ·考虑三部门结构变化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| 第158页 |
| ·长三角三省市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| 第158页 |
| ·上海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| 第158-159页 |
| ·大城市服务业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,有些大城市在达到一定阶段后“鲍莫尔病”不一定存在 | 第159页 |
| ·分解效率改进、产业结构升级的增长效应,分析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 | 第159页 |
| ·障碍突破带来了效率改进,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| 第159页 |
| ·建议 | 第159-164页 |
| ·改进效率,提高要素生产率 | 第160页 |
| ·引导要素国内转移 | 第160-161页 |
| ·引导要素向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转移 | 第161-162页 |
| ·优化劳动力要素的结构 | 第162-163页 |
| ·逐步突破影响效率改进的障碍 | 第163页 |
| ·利用社会组织的引导力量 | 第163页 |
| ·培育要素有效流动和效率改进的环境 | 第163-164页 |
| 附录 | 第164-167页 |
|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67-1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9-179页 |
| 后记 | 第179-1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