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豆和辣椒的病毒病病原检测
| 摘要 | 第1-9页 | 
| 第一章 文献综述 | 第9-23页 | 
| 1. 菜豆的研究概述 | 第9-11页 | 
| ·菜豆的生物学特性 | 第9-10页 | 
| ·菜豆对外界环境的要求 | 第10页 | 
| ·菜豆的营养价值 | 第10页 | 
| ·菜豆的病害 | 第10-11页 | 
| 2. 辣椒的研究概述 | 第11-13页 | 
| ·辣椒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1-12页 | 
| ·辣椒对外界环境的要求 | 第12页 | 
| ·辣椒的营养价值 | 第12-13页 | 
| ·辣椒的病害 | 第13页 | 
| 3. 侵染菜豆、辣椒的病毒 | 第13-16页 | 
| ·侵染菜豆的病毒 | 第13-15页 | 
| ·侵染辣椒的病毒 | 第15-16页 | 
| 4. 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 | 第16-21页 | 
| ·生物学检测方法 | 第16页 | 
| ·血清学方法 | 第16-17页 | 
| ·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| 第17-18页 | 
| ·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| 第18-21页 | 
| 5. 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 | 第21-23页 | 
| ·研究的目的、意义、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 
| ·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 
| 第二章 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9页 | 
| 1. 材料 | 第23页 | 
| ·材料收集与保存 | 第23页 | 
| ·所用菌株与载体 | 第23页 | 
| ·试验仪器及试剂 | 第23页 | 
| ·常见缓冲液的配制 | 第23页 | 
| 2. 方法 | 第23-29页 | 
| ·生物学检测 | 第23页 | 
| ·病毒基因克隆 | 第23-28页 | 
| ·测序及序列分析 | 第28-29页 | 
| 第三章 菜豆的病毒病原检测及部分序列的扩增与分析 | 第29-44页 | 
| 1. 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 
| ·毒原的采集 | 第29页 | 
| ·方法 | 第29-30页 | 
| 2. 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2页 | 
| ·生物学检测 | 第30页 | 
| ·植物病毒双链RNA的检测结果 | 第30-31页 | 
| ·非序列依赖性PCR(SIA)检测结果 | 第31-32页 | 
| ·特异性检测结果 | 第32-33页 | 
| ·菜豆分离物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| 第33-42页 | 
| 3. 讨论 | 第42-43页 | 
| 4. 小结 | 第43-44页 | 
| 第四章 辣椒病毒病病原检测与基因组全序列的扩增 | 第44-56页 | 
| 1. 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5页 | 
| ·毒原的采集 | 第44页 | 
| ·方法 | 第44-45页 | 
| 2. 结果 | 第45-54页 | 
| ·生物学检测 | 第45页 | 
| ·植物病毒双链RNA的检测结果 | 第45-46页 | 
| ·非序列依赖性PCR(SLY)检测结果 | 第46-47页 | 
| ·特异性RT-PCR检测及全长获得 | 第47-51页 | 
| ·内源RNA病毒核苷酸及基因组结构分析 | 第51页 | 
| ·BPEV-SX-lj分离物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分析 | 第51-54页 | 
| 3. 讨论 | 第54-55页 | 
| 4. 小结 | 第55-56页 | 
| 第五章 全文讨论 | 第56-58页 | 
| 1. 病毒检测方法的评价 | 第56页 | 
| 2. 侵染菜豆、辣椒的病原物 | 第56-58页 | 
| 第六章 结论 | 第58-5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 
| Abstract | 第65-67页 | 
| 附录A:本文所用的化学试剂和分子生物学试剂 | 第67-68页 | 
| 附录B:本文主要试验仪器 | 第68-69页 | 
| 附录C:本文所用的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| 第69-71页 | 
| 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