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铜川—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-长7沉积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·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| 第10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10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·构造及地层特征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沉积特征研究 | 第11页 |
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2-16页 |
·构造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顶面构造特征 | 第14-15页 |
·区域沉积演化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6-28页 |
·地层划分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| 第17-22页 |
·区域性标志层 | 第17-20页 |
·辅助性地层划分标志 | 第20-22页 |
·延长组地层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长 6-长 7 小层划分 | 第23页 |
·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| 第23-28页 |
第四章 测井曲线标准化 | 第28-40页 |
·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的必要性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区测井资料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测井资料的直方图标准化处理 | 第30-32页 |
·基本步骤 | 第30页 |
·标准井的选取 | 第30-31页 |
·标准层的选取 | 第31页 |
·研究区应用实例 | 第31-32页 |
·测井资料的趋势面标准化处理方法 | 第32-37页 |
·趋势面方法介绍 | 第32-34页 |
·标准井的选取 | 第34页 |
·标准层的选取 | 第34页 |
·研究区应用实例 | 第34-37页 |
·趋势面分析方法的计算机实现方法 | 第37-40页 |
第五章 油页岩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意义 | 第40-48页 |
·油页岩矿物成分 | 第40-42页 |
·样品选取 | 第40页 |
·岩石矿物组成特征 | 第40-42页 |
·岩石学类型 | 第42页 |
·元素的组成和丰度 | 第42-43页 |
·元素的沉积环境及指示意义 | 第43-48页 |
·古盐度地球化学失踪 | 第43-45页 |
·沉积氧化还原状态地球化学示踪 | 第45-46页 |
·陆源与火山碎屑源判别 | 第46-47页 |
·热水沉积判别 | 第47-48页 |
第六章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| 第48-64页 |
·沉积相研究方法 | 第48页 |
·沉积相划分标志 | 第48-57页 |
·岩石学特征 | 第48-50页 |
·沉积构造 | 第50-53页 |
·测井相分析 | 第53-57页 |
·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| 第57-64页 |
·三角洲前缘亚相 | 第57-60页 |
·湖泊相 | 第60-61页 |
·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61-64页 |
第七章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64-74页 |
·沉积相带的划分原则 | 第64页 |
·深湖线的划分原则 | 第64页 |
·沉积相带划分 | 第64页 |
·长 7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64-69页 |
·长 73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65页 |
·长 72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65页 |
·长 71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65-69页 |
·长 6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69-74页 |
·长 6~3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71-72页 |
·长 6~2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72-73页 |
·长 6~1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73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80-81页 |
详细摘要 | 第81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