蠡县斜坡中北部同口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评价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1页 |
·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8-9页 |
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9页 |
·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9-10页 |
·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·创新点 | 第10页 |
·主要成果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1-20页 |
·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构造特征及演化 | 第12-14页 |
·构造及断裂特征 | 第12-14页 |
·构造演化特征 | 第14页 |
·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4-20页 |
·划分对比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主要标志层 | 第15-18页 |
·划分对比结果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| 第20-39页 |
·区域沉积背景 | 第20页 |
·沉积相标志 | 第20-26页 |
·沉积相划分 | 第26页 |
·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26-31页 |
·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| 第27-29页 |
·湖泊相沉积 | 第29-31页 |
·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| 第31-38页 |
·沙三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| 第31-35页 |
·沙二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| 第35页 |
·沙一下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| 第35-38页 |
·沉积演化特征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储层特征 | 第39-69页 |
·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39-40页 |
·碎屑成分 | 第39页 |
·填隙物成分 | 第39-40页 |
·结构特征 | 第40页 |
·储层成岩作用 | 第40-46页 |
·成岩作用类型 | 第40-44页 |
·成岩阶段划分 | 第44-46页 |
·物性特征 | 第46-49页 |
·储层物性特征 | 第46-48页 |
·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| 第48-49页 |
·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| 第49-56页 |
·孔隙类型 | 第49-51页 |
·孔隙结构特征 | 第51-56页 |
·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| 第56-62页 |
·层内非均质性 | 第56-57页 |
·层间非均质性 | 第57-60页 |
·平面非均质性 | 第60-62页 |
·储层敏感性分析 | 第62-68页 |
·储层分类、评价 | 第68-69页 |
·分类及评价参数 | 第68页 |
·分类及评价结果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油气聚集规律及有利区预测 | 第69-74页 |
·油气聚集规律 | 第69-71页 |
·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层位和范围 | 第69页 |
·断裂是油气运聚的良好指向 | 第69-71页 |
·沉积相和储层物性控制油气分布层位和富集程度 | 第71页 |
·有利区预测 | 第71-74页 |
·有利区预测依据 | 第71-72页 |
·有利区预测结果 | 第72-7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9-8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80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