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5页 |
·十字花科植物叶表皮毛状体形态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十字花科种皮微形态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十字花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十字花科植物染色体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十字花科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棒果芥属和紫罗兰属物种分类上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7页 |
·棒果芥属 | 第16-17页 |
·紫罗兰属 | 第17页 |
·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棒果芥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| 第19-39页 |
·材料来源和形态特征 | 第19-24页 |
·材料来源 | 第19-21页 |
·传统形态特征与检索表 | 第21-2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花粉形态学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·ITS 和 trnL-F 序列的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基因组 DNA 的提取 | 第24页 |
·PCR 扩增 ITS 序列的程序 | 第24页 |
·trnL-F 序列的扩增程序 | 第24页 |
·ITS 和 trnL-F 序列扩增引物 | 第24-25页 |
·PCR 反应体系 | 第25页 |
·纯化回收、测序及序列拼接 | 第25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5页 |
·结果 | 第25-35页 |
·棒果芥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 | 第25-30页 |
·花粉形态特征描述和电镜图片 | 第25-30页 |
·依据花粉形态特征的棒果芥属植物检索表 | 第30页 |
·棒果芥属植物分析系统学研究 | 第30-35页 |
·棒果芥属植物 ITS 和 trnL-F 序列的特点 | 第30-32页 |
·序列间进化距离 | 第32-33页 |
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讨论与结论 | 第35-39页 |
·棒果芥属植物花粉形态 | 第35-36页 |
·棒果芥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 | 第36-39页 |
第3章 紫罗兰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| 第39-48页 |
·材料来源和形态特征 | 第39-40页 |
·材料来源 | 第39页 |
·传统形态特征与检索表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·花粉形态学研究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种皮形态学研究方法 | 第41页 |
·染色体数目分析方法 | 第41页 |
·ITS 序列的实验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结果 | 第42-46页 |
·花粉形态学 | 第42-43页 |
·种皮形态学 | 第43-45页 |
·染色体数目 | 第45页 |
·ITS 序列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·结论 | 第48-49页 |
·展望 | 第49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