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22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主题 | 第12-15页 |
一、现实背景 | 第12-13页 |
二、理论背景 | 第13-15页 |
三、研究主题 | 第15页 |
第二节 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一、理论价值 | 第15-17页 |
二、现实价值 | 第17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| 第17-22页 |
一、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17-19页 |
二、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主要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 | 第22-36页 |
第一节 组织敏捷性概念的界定 | 第22-26页 |
一、敏捷性的相关概念 | 第22-23页 |
二、不同领域中敏捷概念的共性分析 | 第23-25页 |
三、组织敏捷性概念的界定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组织敏捷性的相关理论 | 第26-30页 |
一、组织敏捷性的分析框架 | 第26-27页 |
二、组织敏捷性的度量指标 | 第27-30页 |
三、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因素 | 第30页 |
第三节 信息技术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| 第30-34页 |
一、信息技术对组织敏捷性的促进作用 | 第31页 |
二、信息技术对组织敏捷性的阻碍作用 | 第31-32页 |
三、信息技术对组织敏捷性的双重影响 | 第32-34页 |
第四节 文献总结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| 第36-46页 |
第一节 概念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内容 | 第36-41页 |
一、概念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| 第36-38页 |
二、概念模型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| 第38-39页 |
三、信息技术与组织敏捷性的维度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设立 | 第41-46页 |
一、IT资产与组织敏捷性关系的研究假设 | 第41-43页 |
二、IT能力与组织敏捷性关系的研究假设 | 第43-44页 |
三、IT能力调节效应的研究假设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研究设计 | 第46-55页 |
第一节 变量设计 | 第46-49页 |
一、信息技术的变量设计 | 第46-47页 |
二、组织敏捷性的变量设计 | 第47-48页 |
三、控制变量的选取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49-51页 |
一、调研样本及抽样方法选择 | 第49-50页 |
二、样本数据来源 | 第50页 |
三、回收样本分析与评价 | 第50-51页 |
第三节 实证检验的分析方法 | 第51-55页 |
一、实证检验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| 第51页 |
二、实证检验的流程与方法 | 第51-55页 |
第五章 实证分析 | 第55-62页 |
第一节 变量正态分布预检验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56-58页 |
一、信息技术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56-57页 |
二、组织敏捷性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57-58页 |
第三节 假设检验 | 第58-62页 |
一、相关分析 | 第58-59页 |
二、多元回归分析 | 第59-62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 | 第62-67页 |
第一节 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 | 第62-63页 |
第二节 管理启示 | 第63-65页 |
一、加强对组织敏捷性的关注 | 第63-64页 |
二、重视IT投资计划与组织营销规划的一致性 | 第64页 |
三、IT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实现组织敏捷性的关键 | 第64-65页 |
第三节 研究贡献及未来研究方向 | 第65-67页 |
一、研究贡献 | 第65-66页 |
二、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