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图表目录 | 第9-1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3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7-22页 |
·建筑学与建筑教育 | 第17-18页 |
·高等院校建筑系馆的发展 | 第18-22页 |
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主要概念界定 | 第24-25页 |
·建筑教育 | 第24页 |
·专业性教学建筑 | 第24页 |
·建筑系馆 | 第24-25页 |
·鲍扎体系 | 第25页 |
·包豪斯体系 | 第25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5-29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5-26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6-29页 |
·研究视角和整体框架 | 第29-32页 |
·研究视角 | 第29-30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30-32页 |
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| 第32-33页 |
第2章 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 | 第33-47页 |
·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概况 | 第33-34页 |
·传统的建筑教育 | 第33页 |
·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的建筑教育 | 第33-34页 |
·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概况 | 第34-37页 |
·1950 年代前的建筑教育 | 第34-35页 |
·195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的建筑教育 | 第35-36页 |
·改革开放至今的建筑教育 | 第36-37页 |
·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的关系 | 第37-46页 |
·对高校建筑系馆使用状况的调查 | 第37-40页 |
·建筑系馆在建筑教育中的作用 | 第40-43页 |
·建筑教育是影响建筑系馆设计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 | 第43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页 |
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
第3章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设计案例分析 | 第47-73页 |
·国内建筑院校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设计 | 第47-61页 |
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| 第47-49页 |
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| 第49-53页 |
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| 第53-55页 |
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| 第55-57页 |
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 | 第57-59页 |
·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| 第59-61页 |
·国外建筑院校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设计 | 第61-63页 |
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| 第61-62页 |
·耶鲁大学建筑学院 | 第62页 |
·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学院 | 第62-63页 |
·国内外建筑系馆比较分析 | 第63-72页 |
·国内建筑院校建筑系馆设计的特点 | 第63-68页 |
·国内部分建筑院校人员及系馆规模 | 第68-69页 |
·国外建筑院校建筑系馆设计的特点 | 第69-72页 |
·小结 | 第72页 |
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| 第72-73页 |
第4章 建筑教育引导下的建筑系馆设计 | 第73-99页 |
·功能主义 | 第73-76页 |
·空间的创造 | 第73-75页 |
·空间的体验 | 第75-76页 |
·建构表达 | 第76-80页 |
·材料的表达 | 第77-78页 |
·结构和构造的表达 | 第78-80页 |
·多元文化 | 第80-82页 |
·多学科交叉 | 第80-81页 |
·空间的多样性 | 第81-82页 |
·个性表达 | 第82-86页 |
·教学特色的形成 | 第82-83页 |
·建筑特色的表达 | 第83-86页 |
·地域主义 | 第86-90页 |
·地域文化性 | 第86-88页 |
·历史性 | 第88-90页 |
·建筑系馆的发展趋势 | 第90-96页 |
·与学科发展相适应 | 第90-92页 |
·可持续性 | 第92-94页 |
·与设计院相结合 | 第94-96页 |
·小结 | 第96-97页 |
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| 第97-99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99-101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99页 |
·建筑教育是影响建筑系馆设计的主要因素 | 第99页 |
·建筑系馆是实现建筑教育的最主要的硬件载体 | 第99页 |
·建筑系馆的设计策略离不开建筑教育的引导 | 第99页 |
·创新点 | 第99-100页 |
·后续研究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5页 |
附录 1 国内部分建筑系馆实例 | 第105-115页 |
附录 2 国外部分建筑系馆实例 | 第115-125页 |
附录 3 调查问卷 | 第125-127页 |
附录 4 国内部分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 | 第127-13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| 第133-134页 |
致谢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