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引言 | 第10-18页 |
| ·森林健康与活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| ·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| ·森林健康的概念 | 第12页 |
| ·森林活力的概念 | 第12页 |
| ·森林健康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美国森林健康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| ·欧洲森林健康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我国森林健康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杉木速生丰产林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课题来源、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16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2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22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18-20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18页 |
| ·气候条件 | 第18-19页 |
| ·水文条件 | 第19页 |
| ·土壤条件 | 第19页 |
| ·动植物资源 | 第19-20页 |
| 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0页 |
| ·交通境况 | 第20页 |
| ·林产品市场 | 第20页 |
| ·林场经营状况 | 第20-22页 |
| ·人员与管理机构 | 第20-21页 |
| ·森林经营 | 第21页 |
| ·产值利润 | 第21-22页 |
| 3 研究方法 | 第22-27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| ·数据收集 | 第22-23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23页 |
| ·基准值和低分值的确定方法 | 第23页 |
| ·评价等级的划分方法 | 第23-26页 |
| 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4 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 | 第27-40页 |
| ·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| 第27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7-28页 |
| ·健康评价指标概述 | 第28-33页 |
| ·森林活力指标 | 第28-30页 |
| ·森林组织结构指标 | 第30-31页 |
| ·持续力指标 | 第31-32页 |
| ·抵抗力指标 | 第32-33页 |
| 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3-36页 |
| ·准则层指标权重测定 | 第33-34页 |
| ·指标层权重测定 | 第34-35页 |
| ·各级权重指标汇总 | 第35-36页 |
| ·指标基准值与低分值确定 | 第36-38页 |
| ·样地设置 | 第36页 |
| ·标准地调查和数据整理 | 第36-38页 |
| ·基准值和低分值求算 | 第38页 |
| ·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8页 |
| ·评价等级划分 | 第38-40页 |
| 5 杉木速生丰产林健康与活力评价—以湖南黄丰桥林场为例 | 第40-51页 |
| ·杉木小班数据收集和整理 | 第40页 |
| ·杉木速生丰产林健康与活力评价 | 第40-43页 |
| ·准则层评价结果 | 第43-46页 |
| ·小班活力评价结果 | 第43页 |
| ·小班组织结构评价结果 | 第43-44页 |
| ·小班持续力评价结果 | 第44-45页 |
| ·小班抵抗力评价结果 | 第45-46页 |
| ·小班健康与活力综合评价结果 | 第46-51页 |
| ·总体健康与活力状况 | 第47页 |
| ·不同龄组评价结果 | 第47-49页 |
| ·不同分场评价结果 | 第49-51页 |
| 6 杉木速生丰产林经营方案探讨 | 第51-53页 |
| ·整地技术 | 第51页 |
| ·营造混交林 | 第51页 |
| ·抚育技术 | 第51-52页 |
| ·施肥管理 | 第52-53页 |
| 7 结论与讨论 | 第53-56页 |
| ·结论 | 第53-54页 |
| ·讨论 | 第54-55页 |
| ·本文创新点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62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