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8页 |
| 摘要 | 第8-9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9-20页 |
| ·平菇 | 第9-11页 |
| ·平菇的分类、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史 | 第9-10页 |
| ·平菇的营养价值 | 第10页 |
| ·平菇的药用价值 | 第10页 |
| ·平菇的经济价值 | 第10-11页 |
| ·平菇畸形菇问题概述 | 第11页 |
| ·食用菌病毒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食用菌病毒的形状 | 第12页 |
| ·食用菌病毒病的症状与危害 | 第12页 |
| ·双孢菇病毒概况 | 第12页 |
| ·香菇病毒 | 第12-13页 |
| ·其它食用菌病毒 | 第13页 |
| ·平菇病毒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| ·真菌病毒的种类 | 第13页 |
| ·平菇病毒的概述 | 第13-15页 |
| ·平菇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| 第15-16页 |
| ·平菇脱毒技术概述 | 第16-17页 |
| ·菌丝尖端脱毒和原基组织脱毒 | 第16页 |
| ·原生质体再生脱毒技术 | 第16-17页 |
| ·真菌与其所感染病毒的关系 | 第17页 |
| ·病毒dsRNA 测序 | 第17-18页 |
| ·平菇胞外酶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| ·木聚糖酶 | 第18-19页 |
| ·漆酶 | 第19页 |
| ·纤维素酶系 | 第19-20页 |
| 2 引言 | 第20-21页 |
| 3 材料和方法 | 第21-33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1-24页 |
| ·菌株 | 第21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1-22页 |
| ·试剂 | 第22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| ·试验中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22-23页 |
| ·引物 | 第23-24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4-33页 |
| ·内转录间隔区(ITS)分析 | 第24页 |
| ·dsRNA 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| ·dsRNA 的酶切验证 | 第25页 |
| ·原生质体再生脱毒 | 第25-26页 |
| ·脱毒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测量 | 第26页 |
| ·脱毒菌株栽培阶段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| 第26-28页 |
| ·粗酶液的制备 | 第26页 |
| ·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·木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| ·漆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8页 |
| ·目的条带的回收 | 第28-29页 |
| ·2.6Kb 条带的片段扩增 | 第29页 |
| ·单引物扩增法 | 第29-30页 |
| ·PCR 产物与T 载体的酶连反应 | 第30页 |
| 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(CaC1_2 法) | 第30-31页 |
| ·转化 | 第31页 |
| ·转化子筛选 | 第31页 |
| ·质粒提取 | 第31-32页 |
| ·送样测序 | 第32-33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6页 |
| ·平菇带毒菌株的获得 | 第33-37页 |
| ·两个菌株初次分离及平板菌丝生长情况 | 第33页 |
| ·畸形菇的ITS 序列比对结果 | 第33-35页 |
| ·分离的两个菌株中含dsRNA 的情况 | 第35-36页 |
| ·对菇形正常的菌株进行DNase 酶切验证 | 第36页 |
| 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·带毒菌株的脱毒研究及比较 | 第37-43页 |
| ·出发菌株经原生质体脱毒后所得到的含dsRNA 不同的菌株 | 第37页 |
| ·菌丝在栽培种上的生长速度 | 第37-38页 |
| ·胞外酶酶活的变化情况 | 第38-41页 |
| ·漆酶酶活变化情况 | 第38-39页 |
| ·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变化情况 | 第39-40页 |
| ·木聚糖酶酶活变化情况 | 第40-41页 |
| ·对各菌株三种酶活做1%极显著水平差异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前两茬菇的总产量 | 第42页 |
| ·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·平菇病毒基因组部分条带测序 | 第43-46页 |
| ·2.6Kb 条带的部分片段电泳图 | 第43-44页 |
| ·单引物测序法从2.4Kb 左右的条带中得到的条带 | 第44页 |
| ·测得730Kb 的序列 | 第44-45页 |
| ·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5 主要结论、讨论及对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 | 第46-48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46页 |
| ·讨论 | 第46-47页 |
| ·后续工作设想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| ABSTRACT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