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2.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3.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4.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成果 | 第13-14页 |
5.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4-15页 |
一、“公交车让座打人”行为的道德审视 | 第15-24页 |
1.“公交车让座打人”行为回顾 | 第15-16页 |
2.让座美德的性质及道德的类型 | 第16-20页 |
·道德的含义 | 第17页 |
·道德的分类及其与法律的关系 | 第17-19页 |
·让座规则的归属 | 第19-20页 |
3.二维体系的建立 | 第20-24页 |
·假设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·顶点的确定 | 第21-24页 |
二、“公交车让座打人”行为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联系 | 第24-36页 |
1.道德法律关系的两个极端 | 第24-29页 |
·无“德”法律的重而无基 | 第24-27页 |
·无“法”道德的软弱性 | 第27-29页 |
2.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约束关系的冲突 | 第29-33页 |
·熟人社会中的约束关系 | 第30-31页 |
·陌生人社会中的约束关系 | 第31-32页 |
·模式转型中的关系冲突 | 第32-33页 |
3.法律与道德的必然联系 | 第33-36页 |
三、法律道德二维体系分析——基于行为隐患的探讨 | 第36-48页 |
1.倍数影响之正义观 | 第36-42页 |
·正义观的对比 | 第36-38页 |
·体系中的正义观 | 第38-42页 |
2.倍数影响之权利观 | 第42-45页 |
·权利意识的偏颇 | 第42-44页 |
·体系中的权利观 | 第44-45页 |
3.小结:法律道德二维体系的构建 | 第45-48页 |
四、“公交车让座打人”行为隐患的解决 | 第48-53页 |
1.“伪正义”假象的打破 | 第48-49页 |
2.权利观念的正确疏导 | 第49-51页 |
3.法律监督巩固道德监督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