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第一章 专家辅助人制度产生的背景 | 第6-9页 |
一、 立法的不足亟待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出台 | 第6-7页 |
二、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创立是司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 | 第7-9页 |
第二章 专家辅助人立法及司法解释的现状 | 第9-11页 |
第三章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运行状况 | 第11-14页 |
第四章 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争议的问题 | 第14-22页 |
一、 如何确定“专门知识人员”的称谓 | 第14-15页 |
二、 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 | 第15-16页 |
三、 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属性 | 第16页 |
四、 专家辅助人意见的偏向性与客观性 | 第16-17页 |
五、 专家辅助人的资格认定 | 第17-19页 |
六、 专家辅助人的法律责任 | 第19-20页 |
七、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程序设计 | 第20-22页 |
(一) 专家辅助人程序的启动权掌握在法院手中 | 第20页 |
(二) 介入时间仅在法庭审理的过程中 | 第20-22页 |
第五章 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议 | 第22-27页 |
一、 完善专家辅助人的选任制度 | 第22页 |
二、 明确专家辅助人出庭的决定程序 | 第22-23页 |
三、 完善审前专家辅助人的参与程序 | 第23-24页 |
(一) 介入的时间 | 第23页 |
(二) 工作方式 | 第23-24页 |
(三) 鉴定意见庭前开示,专家辅助人就其交换意见 | 第24页 |
四、 明确专家辅助人费用的承担 | 第24-25页 |
五、 明确多位专家辅助人出庭质证时专家辅助人发表意见的机制 | 第25页 |
六、 增强对专家辅助人的监督 | 第25-27页 |
(一) 明确专家辅助人的法律责任 | 第25-26页 |
(二) 建立专家辅助人信用评价机制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28页 |
致谢 | 第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