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2页 |
·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| 第9-10页 |
·城市发展的生态危机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必要性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5-53页 |
·城市形态的理论 | 第15-30页 |
·城市形态的概念 | 第15-19页 |
·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| 第19-26页 |
·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规划、城市设计的关系 | 第26-28页 |
·城市形态的分析方法与计量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论 | 第30-34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| 第30-31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原则 | 第31-34页 |
·有关生态学理论 | 第34-44页 |
·城市生态学 | 第34-38页 |
·景观生态学 | 第38-39页 |
·文化生态学 | 第39-40页 |
·生态规划思想 | 第40-44页 |
·当前影响较大的新型城市形态相关理念 | 第44-53页 |
第三章 成都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动力机制 | 第53-76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的历史演进 | 第53-60页 |
·成都城市概况 | 第53-54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演变的生态进程 | 第54-60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的演变规律 | 第60-67页 |
·空间扩展规律 | 第60-63页 |
·内部结构演替规律 | 第63-64页 |
·路网演变规律 | 第64-66页 |
·自组织演化规律 | 第66-67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| 第67-76页 |
·城市形态发展的动力因子分析 | 第67-69页 |
·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 | 第69-70页 |
·当前动力机制变化分析 | 第70-76页 |
第四章 成都城市形态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| 第76-120页 |
·典型城市形态模式 | 第76-84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模式现状与环境条件 | 第84-94页 |
·城市形态模式现状总体特征 | 第84-89页 |
·生态环境及资源现状条件 | 第89-94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模式可持续性分析 | 第94-108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的紧凑度测定 | 第94-98页 |
·空间经济与人口问题分析 | 第98-103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发展的空间制约 | 第103-108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| 第108-120页 |
·城市形态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| 第108-110页 |
·指标体系的计算分析 | 第110-116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| 第116-120页 |
第五章 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目标 | 第120-129页 |
·成都城市功能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20-123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| 第123-126页 |
·成都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形态发展目标 | 第126-129页 |
·成都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 | 第126-127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 | 第127-129页 |
第六章 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未来城市形态发展对策 | 第129-165页 |
·城市形态的生态构建思路 | 第129-131页 |
·构建原则 | 第129-130页 |
·模式选择思路 | 第130-131页 |
·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成都战略 | 第131-138页 |
·绿色模式战略 | 第131-133页 |
·集约发展战略 | 第133-135页 |
·区域发展战略 | 第135-137页 |
·能源利用战略 | 第137-138页 |
·成都未来城市形态的生态模型建构 | 第138-146页 |
·多核心轴向空间结构 | 第138-142页 |
·人口规模预测 | 第142-145页 |
·城市形态虚拟 | 第145-146页 |
·成都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 | 第146-165页 |
·循环经济下的产业新空间扩展 | 第146-149页 |
·蓝绿交织的城乡融合 | 第149-155页 |
·绿色交通走廊的系统架构 | 第155-158页 |
·城市风貌多样化塑造 | 第158-163页 |
·低碳设计 | 第163-165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165-167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65-166页 |
·主要贡献 | 第166-1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7-173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73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