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大运会志愿者管理初步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一.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(一) 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| (二) 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二.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| (一)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4-17页 |
| 三.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(一) 研究对象 | 第17页 |
| 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深圳大运会志愿者管理过程分析 | 第19-47页 |
| 一.志愿者的规划 | 第21-27页 |
| (一) 规划的定义 | 第21页 |
| (二) 规划的内容 | 第21-23页 |
| (三) 深圳大运会的规划 | 第23-25页 |
| (四) 规划中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| 二.志愿者的招募与遴选 | 第27-30页 |
| (一) 招募与遴选的定义 | 第27页 |
| (二) 招募与遴选的内容 | 第27-28页 |
| (三) 深圳大运会的招募与遴选 | 第28-29页 |
| (四) 招募与遴选中的问题 | 第29-30页 |
| 三.志愿者的定位与培训 | 第30-36页 |
| (一) 定位与培训的定义 | 第30-31页 |
| (二) 定位与培训的内容 | 第31-32页 |
| (三) 深圳大运会的定位与培训 | 第32-35页 |
| (四) 定位与培训中的问题 | 第35-36页 |
| 四.志愿者的配置与协调 | 第36-39页 |
| (一) 配置的定义与内容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深圳大运会的配置 | 第37页 |
| (三) 配置中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| 五.志愿者的激励 | 第39-43页 |
| (一) 激励的定义与内容 | 第39-40页 |
| (二) 深圳大运会志愿者的激励 | 第40-42页 |
| (三) 激励中的问题 | 第42-43页 |
| 六.志愿者的遣散 | 第43-47页 |
| (一) 遣散的定义 | 第43-44页 |
| (二) 遣散中的问题 | 第44-47页 |
| 第三章 深圳大运会志愿者管理的启示 | 第47-57页 |
| 一.关于规划环节的启示 | 第47-48页 |
| (一) 建立合适的目标体系 | 第47页 |
| (二)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| 第47-48页 |
| (三) 进行详细的工作分析 | 第48页 |
| 二.关于招募与遴选环节的启示 | 第48-49页 |
| (一) 加强考核力度 | 第48-49页 |
| (二) 拓宽招募渠道 | 第49页 |
| 三.关于培训环节的启示 | 第49-51页 |
| (一)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| 第49-50页 |
| (二) 多途径培训方式相结合 | 第50页 |
| (三) 培训内容要丰富 | 第50-51页 |
| (四)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| 第51页 |
| (五) 培训与筛选的结合 | 第51页 |
| 四.关于配置环节的启示 | 第51-53页 |
| (一) 志愿者与岗位间的协调统一 | 第52页 |
| (二) 合理的组织与权利分配 | 第52-53页 |
| (三) 弹性化的志愿者协调与配置 | 第53页 |
| 五.关于激励环节的启示 | 第53-55页 |
| (一) 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| 第53-54页 |
| (二) 加大内部激励力度 | 第54页 |
| (三) 加强负面因素的激励 | 第54页 |
| (四) 物质激励要不折不扣 | 第54-55页 |
| (五) 构建符合高校学生的激励机制 | 第55页 |
| 六.关于遣散的启示 | 第55-57页 |
| (一) 建立志愿者人才库 | 第55-56页 |
| (二) 学习深圳义工联的模式 | 第56页 |
| (三) 建成一个长期合作的组织 | 第56页 |
| (四) 以法律形式加强志愿服务保障 | 第56-57页 |
| 第四章 结论 | 第57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