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、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4页 |
| 英文缩略表 | 第14-15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7页 |
| ·杂种优势群理论 | 第15-23页 |
| ·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玉米杂种优势群研究 | 第16-19页 |
| ·水稻杂种优势群研究 | 第19-23页 |
| ·硅在水稻中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| ·硅在植物耐胁迫中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| ·硅在水稻中的转运 | 第24页 |
| ·水稻种质资源的硅吸收差异 | 第24-25页 |
| ·水稻 QTL 精细定位策略 | 第25-26页 |
| ·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章 现代籼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27-41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水稻材料 | 第28页 |
| ·SNPs 基因型检测 | 第28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8页 |
| ·改良籼稻内 SNPs 特征及遗传多样性 | 第29-30页 |
| ·群体遗传结构 | 第30-34页 |
| ·群组间/内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差异 | 第34-35页 |
| ·不同群组内等位基因频率 | 第35-38页 |
| ·结论与讨论 | 第38-41页 |
| 第三章 籼稻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群分析 | 第41-6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3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41-42页 |
| ·材料种植 | 第42页 |
| ·田间数据调查 | 第42页 |
| ·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6页 |
| ·亲本分组及其遗传多样性 | 第43-44页 |
| ·亲本及杂种表现 | 第44-49页 |
| ·联合方差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·杂种优势群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·基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 | 第55-56页 |
| ·结论与讨论 | 第56-60页 |
| ·基于分子标记的亲本分组 | 第56页 |
| ·产量与产量杂种优势 | 第56页 |
| ·基于分子标记的优势群分组 | 第56-57页 |
| ·水稻中的杂种优势群 | 第57页 |
| ·基于水稻优势群的亲本改良与组合配组 | 第57-60页 |
| 第四章 珍汕 97 与密阳 46 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 InDel 标记开发46 | 第60-7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2页 |
| ·样品外送 BGI 公司测序及相关分析参数设定 | 第60-61页 |
| ·ZS97 与 MY46 间 SNP 与短片段 InDel 变异检测 | 第61页 |
| ·基于 PCR 的短片段 InDel 标记开发 | 第61-6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62-74页 |
| ·基因组测序 | 第62页 |
| ·ZS97 和 MY46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挖掘与分布 | 第62-65页 |
| ·ZS97 和 MY46 间遗传变异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籼型三系保持系/恢复系短片段 InDel 标记的开发 | 第66-74页 |
| ·结论与讨论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应用剩余杂合体精细定位谷壳硅含量 QTL qHUS6.1 | 第75-8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75-77页 |
| ·材料 | 第75-76页 |
| ·DNA 提取和分子标记 | 第76-77页 |
| ·性状考察与数据分析 | 第77页 |
| ·结果 | 第77-81页 |
| ·RH 分析的基本策略 | 第77-78页 |
| ·RH6 自交衍生群体分离区间、背景与表型分布变化 | 第78-79页 |
| ·qHUS6.1 的精细定位 | 第79-81页 |
| ·结论与讨论 | 第81-83页 |
| 第六章 全文结论 | 第83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94页 |
| 致谢 | 第94-95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