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组织的心理契约维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--基于大悲古寺、大悲寺的案例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3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8-9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0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0-11页 |
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1-13页 |
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3-22页 |
·心理契约的内涵 | 第13-15页 |
·心理契约的内容 | 第15-17页 |
·心理契约的维度 | 第17-22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22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·案例选择 | 第22-23页 |
·数据收集及整理 | 第23-26页 |
·数据收集 | 第23-25页 |
·数据整理 | 第25-26页 |
4 案例背景 | 第26-31页 |
·大悲古寺 | 第26-29页 |
·大悲古寺概况 | 第26页 |
·大悲寺管理制度及其组织架构 | 第26-29页 |
·大悲寺 | 第29-31页 |
·大悲寺概况 | 第29-30页 |
·大悲寺管理制度及其组织架构 | 第30-31页 |
5 扎根分析 | 第31-58页 |
·僧众心理契约维度分析 | 第31-45页 |
·概念化分析 | 第31-37页 |
·范畴化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主轴编码 | 第41-43页 |
·选择式编码 | 第43-45页 |
·居士心理契约维度分析 | 第45-58页 |
·概念化分析 | 第45-51页 |
·范畴化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主轴编码 | 第54-55页 |
·选择式编码 | 第55-58页 |
6 案例讨论 | 第58-64页 |
·佛教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维度 | 第58-61页 |
·规范维度 | 第58-59页 |
·关系维度 | 第59-60页 |
·理念维度 | 第60-61页 |
·佛教组织心理契约的作用机制 | 第61-62页 |
·佛教组织与企业组织的心理契约比较 | 第62-64页 |
7 结论与启示 | 第64-67页 |
·结论 | 第64-65页 |
·启示 | 第65-66页 |
·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66-67页 |
附录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后记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