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表目录 | 第1-8页 |
| 图目录 | 第8-12页 |
| 摘要 | 第12-14页 |
| Abstract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7页 |
| ·光纤激光器的发展 | 第16-22页 |
| ·大模场光纤激光器 | 第22-32页 |
| ·基于光纤结构设计的大模场光纤激光器 | 第23-27页 |
| ·基于模式控制和选择的大模场光纤激光器 | 第27-29页 |
| ·基于模式转换的大模场光纤激光器 | 第29-32页 |
| ·光束净化技术的发展 | 第32-35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35-37页 |
| 第二章 大功率光纤激光的模场 | 第37-62页 |
| ·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结构 | 第37-38页 |
| ·光纤激光的模式分析 | 第38-45页 |
| ·波导的电磁理论 | 第39页 |
| ·阶跃光纤中Helmholtz方程的求解 | 第39-42页 |
| ·多模光纤的模式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·大模场光纤的模式 | 第45-50页 |
| ·大模场光纤模式的数值解法 | 第45-46页 |
| ·大模场光纤的模式算例 | 第46-50页 |
| ·光纤合束激光器的模式 | 第50-61页 |
| ·单根光纤耦合 | 第50-55页 |
| ·多路激光合束 | 第55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三章 模式控制理论及自适应优化模型 | 第62-87页 |
| ·激光模式的相位特性 | 第62-64页 |
| ·高阶模波前特性 | 第62-64页 |
| ·多模激光的波前特性 | 第64页 |
| ·大模场光纤激光自适应优化控制系统 | 第64-73页 |
| ·光纤合束激光模场自适应优化控制系统 | 第73-78页 |
| ·激光模块 | 第73-74页 |
| ·相位调制模块 | 第74-78页 |
| ·光束净化模块 | 第78页 |
| ·光纤激光模场自适应优化控制数值模拟系统 | 第78-85页 |
| ·光源模块 | 第79-80页 |
| ·传输模块 | 第80-81页 |
| ·性能评价函数模块 | 第81页 |
| ·算法控制模块 | 第81-82页 |
| ·校正模块 | 第82-84页 |
| ·GUI接口模块 | 第84-8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| 第四章 大模场光纤激光模场自适应优化控制研究 | 第87-112页 |
| ·光束净化系统参数的选择 | 第87-93页 |
| ·性能评价函数 | 第87-91页 |
| ·电压扰动方式 | 第91-92页 |
| ·扰动电压 | 第92-93页 |
| ·增益系数 | 第93页 |
| ·模式控制的仿真 | 第93-104页 |
| ·单个高阶模净化 | 第94-101页 |
| ·多模光束净化 | 第101-104页 |
| ·模式控制实验 | 第104-110页 |
| ·高阶模模式控制 | 第104-108页 |
| ·多模光场模式控制 | 第108-11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| 第五章 光纤合束激光模场自适应优化控制研究 | 第112-133页 |
| ·系统介绍 | 第112-113页 |
| ·光场控制的仿真 | 第113-123页 |
| ·光场特性 | 第113-119页 |
| ·光场净化的静态仿真 | 第119-122页 |
| ·光场净化的动态仿真 | 第122-123页 |
| ·光束控制实验 | 第123-128页 |
| ·非偏振光光场光束净化 | 第128-130页 |
| ·两种方式的比较 | 第130-1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1-133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3-136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3-134页 |
| ·论文主要创新工作 | 第134-135页 |
| ·不足之处与后续工作展望 | 第135-136页 |
| 致谢 | 第136-1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8-147页 |
|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47-149页 |
| 附录 ALP_(0,11)—LP_(27,1)模模式转换效率 | 第149-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