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·铁路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| 第8-11页 |
·斜拉桥的概况 | 第8页 |
·铁路斜拉桥的性能特点 | 第8-10页 |
·斜拉桥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·施工控制概述 | 第11-15页 |
·斜拉桥施工特点 | 第11页 |
·施工控制工作内容 | 第11-14页 |
·施工控制原则 | 第14-15页 |
·施工控制未来的发展趋势 | 第15-17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斜拉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方法 | 第18-24页 |
·施工过程分析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正装法 | 第18-20页 |
·倒拆法 | 第20页 |
·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| 第20-21页 |
·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| 第21-24页 |
·有限元法 | 第21-23页 |
·解析法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南广铁路郁江双线特大桥施工过程仿真计算 | 第24-67页 |
·工程背景 | 第24-29页 |
·结构特点 | 第24-28页 |
·主要技术标准 | 第28-29页 |
·悬臂施工方案和塔梁同步施工方案的特点及区别 | 第29-35页 |
·悬臂施工方案特点 | 第29页 |
·塔梁同步施工方案特点 | 第29-34页 |
·两种方案的区别 | 第34-35页 |
·施工阶段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9页 |
·主梁的模拟 | 第35页 |
·主塔的模拟 | 第35页 |
·拉索的模拟 | 第35-36页 |
·边界条件的模拟 | 第36页 |
·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的模拟 | 第36-39页 |
·施工阶段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9页 |
·塔梁同步施工方案下斜拉桥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9-65页 |
·合理的成桥状态概述 | 第40页 |
·确定合理成桥状态 | 第40-41页 |
·确定全桥索力状态 | 第41-43页 |
·合理成桥状态下仿真计算结果 | 第43-47页 |
·施工阶段仿真计算结果 | 第47-64页 |
·中跨合拢前的理论计算 | 第64-65页 |
·中跨钢梁合拢调整措施 | 第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四章 悬臂施工与塔梁同步施工方案仿真计算结果对比 | 第67-80页 |
·支反力比较 | 第67-68页 |
·成桥状态下各墩支反力 | 第67页 |
·运营状态下最小支反力 | 第67-68页 |
·主塔塔顶顺桥向位移与弯矩比较 | 第68-69页 |
·成桥状态下主塔塔顶顺桥向位移比较 | 第68页 |
·成桥状态下主塔弯矩比较 | 第68-69页 |
·钢桁梁应力对比 | 第69-71页 |
·钢桁梁上下弦杆弯矩对比 | 第71-72页 |
·下弦杆节点竖向位移比较 | 第72-73页 |
·索力比较 | 第73-74页 |
·拉索初张力及拉索应力比较 | 第74-77页 |
·施工阶段拉索初张力比较 | 第74-76页 |
·成桥状态下拉索应力比较 | 第76-77页 |
·施工阶段应力比较 | 第77-78页 |
·主塔浇筑阶段的应力 | 第77-78页 |
·上二恒阶段钢梁应力 | 第7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·结论 | 第80-81页 |
·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