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成分分析仪器论文

电调制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的研究与实现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第1章 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·常规气体检测传感器的原理及方法第11-14页
     ·电化学传感器原理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催化燃烧式气体传感器的原理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红外吸收光谱检测原理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其他气体检测方法第14页
   ·红外线气体检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国外发展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国内发展现状第16页
   ·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工作第16-19页
第2章 红外光谱吸收气体分析仪的理论基础及工作原理第19-26页
   ·光谱学概述第19页
   ·红外吸收光谱原理第19-21页
     ·红外吸收光谱第19-20页
     ·红外光谱法吸收基本理论第20页
     ·红外吸收与分子振动的关系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红外吸收峰强度与分子振动的关系第21页
   ·分子红外吸收定律第21-23页
   ·红外气体分析的两个分支第23-25页
     ·NDIR红外分析仪的经典结构第24页
     ·经典非分光红外分析仪存在的问题第24-2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3章 红外线吸收气体分析仪结构系统设计第26-47页
   ·本项目设计概述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新型电调制红外的特点第26-27页
     ·项目技术路线要点第27页
   ·热释电红外探测器(Pyroelectric Sensors)第27-36页
     ·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结构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热释电探测器的简化信号模型第29-33页
     ·热释电探测器的特性指标第33-35页
     ·热释电探测器的进一步完善第35-36页
     ·热释电探测器的电气符号第36页
   ·MEMS红外光源的结构第36-43页
     ·辐射功率的计算第37-39页
     ·辐射谱和温度第39页
     ·辐射的角度分布第39-40页
     ·温度分布图(图3.14)第40页
     ·电调制红外光源的调制深度和最高调制频率第40-42页
     ·红外光源的驱动模式第42-43页
   ·MEMS红外光源的寿命第43-44页
   ·气室和光路设计第44页
   ·实施采用的电调制NDIR结构第44-4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4章 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第47-60页
   ·微处理器及外围电路设计第47-51页
     ·PIC芯片简介第47-48页
     ·PIC18F4580芯片概述第48-51页
   ·系统电源电路第51-53页
     ·仪器系统稳压整流电路设计第51-52页
     ·红外线传感器光源稳压电路第52页
     ·采用LM2596-5V开关电压调节器第52-53页
   ·热释电信号放大器第53-54页
   ·电调制红外光源驱动电路设计第54-55页
   ·人机接口电路第55-58页
     ·显示模块设计第55-58页
     ·按键电路设计第58页
   ·标准信号输出电路第58-5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5章 系统软件设计以及相关浓度算法第60-66页
   ·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系统软件总体结构第60-61页
   ·控制器初始化程序第61页
   ·看门狗子程序第61页
   ·K系数标定控制第61-62页
   ·浓度算法子程序第62页
   ·多项式回归非线性校正算法子程序第62-64页
   ·环境温度补偿子程序第64-65页
   ·零点自动校正子程序第65页
   ·其它单片机子程序第6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6章 样机考核指标与实际测试结果第66-72页
   ·示值误差测定第66-67页
   ·重复性误差测定第67-68页
   ·响应时间测定第68页
   ·漂移测定第68-69页
   ·非被测组分干扰误差测定第69-70页
   ·水蒸汽干扰误差测定第70页
   ·技术性能指标汇总第70-7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7章 总结与展望第72-73页
   ·本文总结第72页
   ·展望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7页
致谢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搅拌磨机湿法制备纳米片状锌粉技术的工艺研究
下一篇:建筑业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政策研究--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