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造与气候共同作用下天山北麓中更新世以来构造地貌演化过程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3页 |
| 第一章 天山北麓构造抬升 | 第13-52页 |
| 1 总体构造变形特征 | 第13-20页 |
| ·地层和地质演化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构造带的变形特征 | 第14-20页 |
| 2 天山北麓东西方向上的构造抬升 | 第20-46页 |
| ·构造变形的空间特征 | 第20-25页 |
| ·第一排褶皱带的扩展 | 第25-31页 |
| ·第二排和第三排褶皱带扩展 | 第31-45页 |
| ·地震活动与褶皱扩展 | 第45-46页 |
| ·三排逆断裂‐褶皱带的扩展和抬升 | 第46页 |
| 3 垂直方向上的构造抬升 | 第46-50页 |
| ·中、上地壳构造变形 | 第46-48页 |
| ·深浅构造耦合 | 第48页 |
| ·垂向上的抬升样式 | 第48-50页 |
| 4 天山北麓中更新世以来的变形和抬升过程 | 第50-52页 |
| 第二章 天山北麓掀斜隆起 | 第52-84页 |
| 1 洪积扇分布概况 | 第52-61页 |
| ·洪积扇的分期 | 第54页 |
| ·第一期洪积扇 | 第54-58页 |
| ·第二期和第三期洪积扇 | 第58页 |
| ·洪积扇的空间叠置关系 | 第58-59页 |
| ·洪积扇的形成时代 | 第59-61页 |
| 2 河流阶地分布概况 | 第61-68页 |
| ·河流阶地划分 | 第61页 |
| ·主要大河的河流阶地 | 第61-68页 |
| 3 天山北麓的堆积和剥蚀 | 第68-74页 |
| ·堆积与剥蚀的原理 | 第68-69页 |
| ·气候变化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| ·洪积扇的堆积 | 第71页 |
| ·阶地的下切 | 第71-72页 |
| ·天山北麓剥蚀与堆积状况 | 第72-74页 |
| 4 天山北麓的掀斜抬升 | 第74-79页 |
| ·构造变形和盆地分隔 | 第74-75页 |
| ·地壳掀斜抬升 | 第75-79页 |
| 5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隆升 | 第79-81页 |
| ·降水量变化和剥蚀 | 第79-80页 |
| ·气候变化与地表过程 | 第80页 |
| ·干旱化条件下的山麓掀斜隆起 | 第80-81页 |
| 6 天山的向北扩展过程 | 第81-84页 |
| 第三章 天山北麓河流下切和阶地变形 | 第84-104页 |
| 1 河流下切的影响因素 | 第84页 |
| 2 奎屯河上游水动力 | 第84-89页 |
| ·上游汇水盆地 | 第84-86页 |
| ·奎屯河分段 | 第86-89页 |
| ·河流水动力 | 第89页 |
| 3 奎屯河下游洪积扇和阶地 | 第89-95页 |
| ·洪积扇堆积 | 第89-91页 |
| ·河流下切与阶地 | 第91-93页 |
| ·洪积扇和阶地年龄 | 第93-95页 |
| 4 构造和气候共同作用的河流下切 | 第95-99页 |
| ·气候变化和洪积扇的形成 | 第95-96页 |
| ·构造变形和坡度 | 第96页 |
| ·河流的侵蚀下切 | 第96-99页 |
| 5 阶地变形和河流下切模型 | 第99-103页 |
| ·阶地测量 | 第99-101页 |
| ·阶地下切模型和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| 6 河流下切过程 | 第103-104页 |
| 结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04-106页 |
| 1 结论 | 第104页 |
| 2 创新点 | 第104-105页 |
| 3 存在的问题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12-113页 |
| 致谢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