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9页 |
| 第一节:论文选题依据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6页 |
| 第二节:论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| 第三节:论文的组织结构与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9-31页 |
| 第一节:山西断陷带的形成、演化 | 第19-22页 |
| 第二节:山西断陷带的构造应力场与第四纪活动 | 第22-25页 |
| 第三节:灵丘盆地地质构造背景 | 第25-31页 |
| 第三章 盆地内部地貌分析结果 | 第31-52页 |
| 第一节:地貌单元划分结果 | 第31-35页 |
| 第二节:盆地坡度/坡向分析 | 第35-39页 |
| 第三节:剖面分析 | 第39-46页 |
| 第四节:盆地内冲沟水系特征 | 第46-51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四章 盆地内活动断裂实地调查及化探结果 | 第52-74页 |
| 第一节:太白维山山前断裂 | 第53-59页 |
| 第二节:水涧-落水河断裂 | 第59-63页 |
| 第三节:华山河断裂 | 第63-7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第五章 盆地内部断裂的最新活动—1626年灵丘7级地震发震构造 | 第74-85页 |
| 第一节:1626年灵丘地震7级地震发震构造 | 第74-79页 |
| 第二节:共轭型发震构造研究现状 | 第79-84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| 第85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6-97页 |
|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| 第97页 |
| 发表文章情况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