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6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33页 |
| ·昆虫迁飞行为概述 | 第16页 |
| ·昆虫迁飞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| ·迁飞性害虫研究的主要问题 | 第17-20页 |
| ·起飞行为及调控 | 第18页 |
| ·运转高度及行为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·降落及机制 | 第19-20页 |
| ·迁飞性昆虫的传统研究手段 | 第20-24页 |
| ·标记释放回收 | 第20-21页 |
| ·灯光诱集 | 第21页 |
| ·卵巢发育解剖 | 第21-22页 |
| ·飞行能力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·空中取样 | 第23-24页 |
| ·其他方法 | 第24页 |
| ·迁飞性昆虫的现代化研究手段 | 第24-27页 |
| ·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| 第25-26页 |
| ·其它标记 | 第26页 |
| ·雷达监测 | 第26页 |
| ·轨迹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雷达昆虫学的发展 | 第27-30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30-31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31-33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31-3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32-33页 |
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40页 |
| ·研究地点 | 第33-34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34-38页 |
| ·探照灯诱虫器和时控开关 | 第34页 |
| ·地面灯诱虫器 | 第34-35页 |
| ·垂直监测昆虫雷达 | 第35-37页 |
| ·飞行磨系统 | 第37-38页 |
| ·自动气象站 | 第38页 |
| ·气象和轨迹数据 | 第3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·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观测 | 第38页 |
| ·虫情收集 | 第38-39页 |
| ·昆虫吊飞 | 第39页 |
| ·轨迹模拟 | 第39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章 高空昆虫诱捕器的设计与空中取样试验 | 第40-4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2页 |
| ·高空诱虫器设计原理及构造 | 第40-41页 |
| ·野外高空取样试验 | 第41-42页 |
| ·结果 | 第42-45页 |
| ·诱捕种类 | 第42-44页 |
| ·高空取样与探照灯诱虫数量之间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| ·讨论 | 第45-47页 |
| ·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四章 探照灯下昆虫的扑灯节律及其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| 第48-6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8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结果 | 第49-59页 |
| ·主要的诱虫种类及扑灯类型 | 第49-54页 |
| ·几种昆虫种群的季节性变化 | 第54-56页 |
| ·扑灯节律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| 第56-59页 |
| ·讨论 | 第59-61页 |
| ·扑灯类型 | 第59页 |
| ·扑灯节律 | 第59-60页 |
| ·季节性变化 | 第60-61页 |
| ·扑灯节律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| 第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五章 二点委夜蛾的监测与虫源性质探讨 | 第63-7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63-64页 |
| ·结果 | 第64-74页 |
| ·越冬可能性和成虫羽化时间推断 | 第64-65页 |
| ·诱虫数量和世代划分 | 第65-67页 |
| ·周边地区的二点委夜蛾虫情 | 第67-69页 |
| ·性比变化及卵巢解剖 | 第69-70页 |
| ·二点委夜蛾的扑灯节律 | 第70-71页 |
| ·雷达回波及目标判定 | 第71-72页 |
| ·风场与诱虫数量之间关系 | 第72-73页 |
| ·轨迹分析 | 第73-74页 |
| ·讨论 | 第74-77页 |
| ·二点委夜蛾在北京延庆的越冬可能性 | 第74-75页 |
| ·化性和性比 | 第75页 |
| ·北京延庆一代成虫的虫源性质 | 第75-77页 |
| ·小结 | 第77-78页 |
| 第六章 小地老虎迁飞生物学与种群动态监测 | 第78-9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79页 |
| ·结果 | 第79-90页 |
| ·性比及变化原因 | 第79-81页 |
| ·2008-2012 年小地老虎季节性种群动态变化 | 第81-84页 |
| ·气象因素对小地老虎种群动态的影响 | 第84-86页 |
| ·小地老虎的垂直昆虫雷达监测 | 第86页 |
| ·小地老虎的扑灯节律 | 第86-88页 |
| ·迁飞动力场分析 | 第88-90页 |
| ·讨论 | 第90-92页 |
| ·性比波动及影响因素 | 第90-91页 |
| ·种群动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| 第91页 |
| ·迁飞参数 | 第91页 |
| ·迁飞动力学 | 第91-92页 |
| ·小地老虎的早期预警的探讨 | 第92页 |
| ·小结 | 第92-93页 |
| 第七章 黏虫监测与 2012 年三代幼虫大发生原因分析 | 第93-10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94-103页 |
| ·种群监测结果 | 第94-96页 |
| ·气象因素分析 | 第96-99页 |
| ·黏虫数量与空中风场的关系 | 第99-101页 |
| ·2012 年黏虫重发区的风场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| ·虫源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| ·讨论和结论 | 第103-107页 |
| ·二代成虫种群动态及形成原因 | 第103-105页 |
| ·三代幼虫暴发的原因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| ·三代成虫回迁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| ·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| 第八章 全文总结 | 第108-112页 |
| ·空中诱捕器的设计与初步应用 | 第108页 |
| ·探照灯的诱虫节律及其对轨迹模拟的潜在影响 | 第108-109页 |
| ·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监测与虫源探讨 | 第109页 |
| ·小地老虎迁飞生物学与种群监测 | 第109-110页 |
| ·黏虫的监测与 2012 年三代黏虫暴发原因分析 | 第110页 |
| 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10页 |
| ·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10-11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2-121页 |
| 致谢 | 第121-12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