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 再审程序的理论界定 | 第12-18页 |
(一) 再审程序的涵义 | 第12-13页 |
(二) 再审程序在我国的历史发展 | 第13-15页 |
(三) 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 | 第15-18页 |
1.公正与安定、秩序价值的平衡 | 第15-16页 |
2.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平衡 | 第16-18页 |
二、 民事再审程序修改及评价 | 第18-26页 |
(一) 再审程序修改背景 | 第18页 |
(二) 再审程序修改的内容 | 第18-21页 |
1.再审管辖方面 | 第19页 |
2.再审事由方面 | 第19-20页 |
3.在再审申请的审查程序方面 | 第20页 |
4.提起再审申请的期限方面 | 第20页 |
5.民事检察监督方面 | 第20-21页 |
(三) 修订后再审程序的评价 | 第21-26页 |
1.对再审事由修订的评价 | 第21-22页 |
2.对当事人申请再审进行完善 | 第22-23页 |
3.民事检察再审抗诉评价 | 第23-26页 |
三、 域外民事再审程序考察 | 第26-32页 |
(一) 大陆法系主要代表性国家的再审程序 | 第26-29页 |
1.德国 | 第26-27页 |
2.法国 | 第27-28页 |
3.日本 | 第28-29页 |
(二) 英美法系主要代表性国家的司法补救程序 | 第29页 |
(三) 大陆法系主要代表性国家再审程序的共性 | 第29-31页 |
(四) 两大法系再审程序对比结论 | 第31-32页 |
四、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 | 第32-40页 |
(一)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在设计理念、指导思想上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1.再审程序设计理念上的问题 | 第32页 |
2.再审程序在指导思想上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(二)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在具体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| 第34-40页 |
1.再审程序启动主体过多且不合理 | 第34-35页 |
2.再审启动方式之间不协调 | 第35-36页 |
3.再审事由宽泛且不科学 | 第36-37页 |
4.再审审查程序行政化色彩明显 | 第37-38页 |
5.申诉和申请再审关系不明 | 第38-40页 |
五、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 | 第40-50页 |
(一) 设计理念上的转变:以民事诉权为基础构建再审程序 | 第40-41页 |
(二) 指导思想上的转变:确立依法纠错的指导思想 | 第41-42页 |
(三) 建立以再审之诉为基础,检察机关抗诉为补充的再审程序 | 第42-50页 |
1.再审程序的构造 | 第42-43页 |
2.确立再审之诉 | 第43-47页 |
3.限制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 | 第47页 |
4.协调再审启动方式 | 第47-48页 |
5.建立再审程序的准入机制 | 第48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后记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