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4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(四) 创新之处 | 第11-14页 |
一、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概述 | 第14-18页 |
(一)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(二)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 侵占和破坏大量的土地资源 | 第15页 |
2.污染和破坏矿区水资源 | 第15-16页 |
3.污染矿区大气环境 | 第16页 |
4. 破坏矿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 | 第16页 |
(三)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必要性 | 第16-18页 |
二、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存在的法律问题 | 第18-24页 |
(一) 我国现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概述 | 第18-19页 |
(二) 我国现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在立法上的不足 | 第19-21页 |
1.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分散,缺乏系统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法律法规 | 第19页 |
2.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责任主体及其责任配置不明确 | 第19-20页 |
3. 缺乏完善的环境准入机制 | 第20页 |
4. 缺乏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 | 第20-21页 |
5. 缺乏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后的维护制度 | 第21页 |
(三) 我国现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4页 |
1. 相关恢复主体缺乏参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 | 第21-22页 |
2. 缺乏专门有效的执法部门 | 第22页 |
3. 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 | 第22-24页 |
三、 国外有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法律及其启示 | 第24-30页 |
(一) 国外有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法律概述 | 第24-28页 |
1. 美国有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研究 | 第24-26页 |
2. 德国有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研究 | 第26-27页 |
3. 澳大利亚有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研究 | 第27-28页 |
(二) 国外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的启示 | 第28-30页 |
1. 完善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法律体系 | 第28页 |
2. 统一有效的矿区生态环境执法机构 | 第28-29页 |
3. 完善的矿区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 | 第29-30页 |
四、 完善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的建议 | 第30-44页 |
(一) 完善立法,建立健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 | 第30-37页 |
1. 完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立法 | 第30-31页 |
2. 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 | 第31-37页 |
(二) 建立专门统一的执法机构,强化生态环境执法 | 第37-39页 |
1. 成立专门统一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构 | 第38页 |
2. 强化生态环境执法 | 第38-39页 |
(三) 扩大公众参与,完善法律监督 | 第39-44页 |
1. 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| 第39页 |
2. 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| 第39-40页 |
3.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| 第40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