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落叶松含碳量预测分析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·引言 | 第9页 |
| 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简介 | 第9-10页 |
| ·光谱分析方法及化学计量学分析 | 第10-15页 |
| ·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·近红外光谱分析信息负载及流程 | 第11-13页 |
| ·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2 基于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的落叶松碳含量预测研究 | 第15-24页 |
| ·引言 | 第15页 |
| ·两种不同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·主成分回归法 | 第15-16页 |
| ·偏最小二乘法 | 第16-17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17-18页 |
| ·样品的制备 | 第17页 |
| ·样品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| 第17-18页 |
| ·数据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1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8-23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法(PCA)分析结果 | 第18-20页 |
| ·偏最小二乘法(PLS)分析结果 | 第20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3 落叶松不同切面碳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研究 | 第24-29页 |
| ·引言 | 第24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24-28页 |
| ·样品制备及光谱采集 | 第24-25页 |
| ·落叶松碳含量光谱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不同切面碳含量建立模型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4 落叶松不同部位碳含量模型的预测分析 | 第29-39页 |
| ·引言 | 第29页 |
| ·试验样品的制备与光谱采集 | 第29-33页 |
| ·试验样品的制备 | 第29页 |
| ·落叶松各器官光谱数据采集 | 第29-33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33-37页 |
| ·落叶松不同器官的近红外预测模型 | 第33-34页 |
| ·不同形态样本对落叶松树干材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落叶松树干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| 结论 | 第39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6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