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兴安岭地区叶面积指数反演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·引言 | 第9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基本概念 | 第10-11页 |
| ·叶面积指数 | 第10-11页 |
| ·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 | 第11页 |
| ·多角度遥感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双向反射率分布模型 | 第12-13页 |
| ·多角度遥感 | 第13页 |
| ·叶面积指数的获取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4-16页 |
| 2 研究方法 | 第16-36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步骤 | 第16-17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| ·遥感数据获取 | 第19-23页 |
| ·Landsad 5 TM数据 | 第19-20页 |
| ·MISR数据 | 第20-23页 |
| ·光学仪器获取LAI基本原理 | 第23-32页 |
| ·LAI2000的测量原理及假设 | 第23-25页 |
| ·TRAC的测量原理 | 第25-32页 |
| ·地面数据的获取 | 第32-36页 |
| ·叶面积指数的获取 | 第33-35页 |
| ·辅助数据的获取 | 第35-36页 |
| 3 基础数据预处理 | 第36-48页 |
| ·TRAC数据计算 | 第36-45页 |
| ·TRAC输入参数敏感度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·获取枝叶面积比经验值 | 第39-45页 |
| ·LAI2200数据处理 | 第45-46页 |
| ·MISR数据处理 | 第46页 |
| ·TM数据处理 | 第46-47页 |
| ·其它数据处理 | 第47-48页 |
| 4 TM数据叶面积指数反演 | 第48-72页 |
| ·TM分类 | 第48-5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48-50页 |
| ·分类特征分析 | 第50-56页 |
| ·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结果及分析 | 第56页 |
| ·优势树种组遥感分类结果及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·统计模型构建 | 第57-59页 |
| ·数据分析及处理 | 第57-58页 |
| ·模型选择 | 第58-59页 |
| ·模型拟合 | 第59页 |
| ·模型检验方法 | 第59-64页 |
| ·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| 第59-61页 |
| ·回归方程的独立性检验 | 第61-64页 |
| ·结果及分析 | 第64-69页 |
| ·拟合结果 | 第64-65页 |
| ·模型检验 | 第65-69页 |
| ·模型比对 | 第69页 |
| ·TM统计模型反演LAI结果 | 第69-72页 |
| ·加格达奇地区 | 第69-70页 |
| ·塔河地区 | 第70-72页 |
| 5 MISR数据叶面积指数反演 | 第72-83页 |
| ·五尺度BRDF模型 | 第72-73页 |
| ·五尺度模型模拟 | 第73-79页 |
| ·五尺度模型模拟SR | 第73-76页 |
| ·建立查找表 | 第76-79页 |
| ·叶面积指数反演 | 第79-81页 |
| ·反演评价 | 第81-83页 |
| ·尺度变换 | 第81-82页 |
| ·拟合优度 | 第82-83页 |
| 6 总结与讨论 | 第83-85页 |
| ·主要工作总结 | 第83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83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8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