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| ·高层建筑概况 | 第12-14页 |
| ·强震下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模拟发展现状 | 第14-18页 |
| ·强震下高层建筑非线性分析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·强震下高层建筑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、关键问题和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| ·研究的关键问题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章节安排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基于力插值的非线性梁柱单元中固定端部求积节点的积分方法 | 第22-38页 |
| ·引言 | 第22页 |
| ·基于力插值非线性梁柱单元形成 | 第22-23页 |
| ·高斯-勒让德(Gauss- Legendre)积分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固定端部求积节点的积分方法 | 第24-27页 |
| ·固定一端求积节点的高斯-拉道(Gauss-Radau)积分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固定两端求积节点的高斯-洛巴托(Gauss-Lobatto)积分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固定两端求积节点的牛顿-科茨(Newton-Cotes)积分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算例验证 | 第27-32页 |
| ·单调加载算例 | 第27-30页 |
| ·往复加载算例 | 第30-32页 |
| ·“整体框架拟静力倒塌试验分析竞赛”算例验证 | 第32-37页 |
| ·试验概况 | 第32-34页 |
| ·数值模拟 | 第34-37页 |
| ·结语 | 第37-38页 |
| 第三章 剪力墙非线性分析的 MFBFE 单元 | 第38-66页 |
| ·引言 | 第38-39页 |
| ·基于力插值的纤维单元(FBFE)形成 | 第39-42页 |
| ·修正的基于力插值纤维单元(MFBFE)形成 | 第42-45页 |
| ·MFBFE 单元采用的本构模型 | 第45-48页 |
| ·混凝土单轴本构 | 第45-46页 |
| ·钢筋单轴本构 | 第46-47页 |
| ·截面剪切本构 | 第47-48页 |
| ·MFBFE 单元的开发 | 第48-50页 |
| ·非线性分析算法 | 第48-50页 |
| ·MFBFE 移植到 OpenSees | 第50页 |
| ·实例验证 | 第50-57页 |
| ·试验介绍 | 第50-52页 |
| ·试验加载制度 | 第52-53页 |
| ·分析模型 | 第53页 |
| ·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| 第53-57页 |
| ·“E-Defense 四层 RC&PT 结构盲测竞赛”算例验证 | 第57-64页 |
| ·试验概况 | 第57-62页 |
| ·数值模拟 | 第62-64页 |
| ·小结 | 第64-66页 |
| 第四章 显示分析方法在高层建筑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 | 第66-82页 |
| ·引言 | 第66-67页 |
| ·直接积分法基本原理 | 第67页 |
| ·隐式方法 | 第67-69页 |
| ·地震荷载作用 Newmark-β法(β≠0) | 第67-68页 |
| ·Wilson-θ法(β≠0) | 第68页 |
| ·Hilber-Hughes-Taylor 法(β≠0) | 第68-69页 |
| ·显式方法 | 第69-70页 |
| ·中心差分法(Central Difference) | 第69页 |
| ·显式 Newmark 法(β=0) | 第69-70页 |
| ·算例验证 | 第70-79页 |
| ·算例 1 | 第70-75页 |
| ·算例 2 | 第75-78页 |
| ·算例总结 | 第78-79页 |
| ·小结 | 第79-82页 |
| 第五章 跨平台交互式图形用户界面软件 ViPSea | 第82-104页 |
| ·引言 | 第82页 |
| ·ViPSea 简介 | 第82-84页 |
| ·跨平台特点 | 第82-83页 |
| ·交互式特点 | 第83-84页 |
| ·ViPSea 用户界面组成 | 第84-85页 |
| ·ViPSea 主要功能模块 | 第85-102页 |
| ·文件管理模块 | 第86页 |
| ·前处理模块 | 第86-95页 |
| ·计算模块 | 第95-97页 |
| ·后处理模块 | 第97-102页 |
| ·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| 第六章 汶川地震典型高层建筑震害模拟与抗震性能研究 | 第104-114页 |
| ·引言 | 第104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104-106页 |
| ·分析模型 | 第106页 |
| ·地震波选取 | 第106-108页 |
| ·结构模型的模态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| ·IDA 分析结果与震害调查结果对比 | 第109-112页 |
| ·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4-118页 |
| ·本文工作总结 | 第114-115页 |
| ·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15-11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8-12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26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| 第126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学术奖励 | 第126-127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7-128页 |
| 致谢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