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导论 | 第9-23页 |
| 一、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| (一)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二、 概念厘清和研究对象 | 第14-21页 |
| (一) 概念厘清 | 第14-20页 |
| (二) 研究对象与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第一章 “陌生化”理论在中国的认识与接受传播 | 第23-35页 |
| 一、 俄国形式主义及其“陌生化”理论概述 | 第23-28页 |
| (一) “陌生化”理论概述 | 第23-26页 |
| (二)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主张和文学特征 | 第26-28页 |
| 二、 中国对俄国形式主义“陌生化”理论的译介与研究 | 第28-29页 |
| 三、 俄国形式主义“陌生化”理论对八十年代小说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| (一) 借鉴陌生化艺术技巧 | 第29-30页 |
| (二) 重构陌生化方法论涵义 | 第30-31页 |
| (三) 建立陌生化思维 | 第31-32页 |
| 四、 “陌生化”理论在中国八十年代语境中的发展 | 第32-35页 |
| (一) 时代语境 | 第32-33页 |
| (二) 主体条件 | 第33-35页 |
| 第二章 八十年代小说中的陌生化艺术特征 | 第35-67页 |
| 一、 作家创作实践中的陌生化思维 | 第35-38页 |
| (一) 创作观的改变 | 第35-36页 |
| (二) 价值观的转变 | 第36-37页 |
| (三) 审美观的更新 | 第37页 |
| (四) 时空观的超越 | 第37-38页 |
| 二、 文本创作中的陌生化 | 第38-60页 |
| (一) 题材与主题的陌生化 | 第40-43页 |
| (二) 语言陌生化 | 第43-51页 |
| (三) 叙事陌生化对文学审美空间的拓展 | 第51-60页 |
| 三、 读者审美接受中的陌生化体验及其批判审视 | 第60-67页 |
| (一) 陌生化的审美意义 | 第60-63页 |
| (二) 八十年代小说的陌生化追求中的失误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| 第63-67页 |
| 第三章 “陌生化”理论对未来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启迪和价值义 | 第67-72页 |
| 一、 作为一种文学理念影响的深远性 | 第67-68页 |
| 二、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论运用的普适性 | 第68-69页 |
| 三、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标杆的参照性 | 第69-70页 |
| 四、 作为一种文学文化策略的导向性 | 第70-72页 |
| 结语 | 第72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