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22页 |
(一)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| 第8-10页 |
(二) 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6页 |
(三) 文献综述 | 第16-20页 |
(四)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20页 |
(五)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0-22页 |
一、多元智力的理论研究 | 第22-33页 |
(一)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及其核心观念 | 第22-27页 |
1. 多元智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| 第22-23页 |
2. 多元智能理论的构成要素 | 第23-25页 |
3.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观念 | 第25-27页 |
(二) 多元智力理论存在的合理性 | 第27-29页 |
1. 多元智力理论符合后工业社会的外部需求 | 第27-28页 |
2. 多元智力理论顺应个体发展的内部需求 | 第28-29页 |
(三) 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学意义与启示 | 第29-33页 |
1. 多元智力理论促进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| 第29-31页 |
2.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人才培养类型的多种多样 | 第31页 |
3. 多元智力理论主张人才培养的量身定做 | 第31-33页 |
二、多元智力视角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| 第33-41页 |
(一)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态势"批量生产" | 第33-36页 |
1.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与形式批量化 | 第33-34页 |
2. 课程教学以大班讲授为主导 | 第34-35页 |
3. 毕业生淘汰率几乎等于零 | 第35-36页 |
(二)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单一 | 第36-38页 |
1. 培养目标的界定偏重于学术标准 | 第36页 |
2. 个人培养计划高度统一 | 第36-37页 |
3. 培养考核以应试为主,形式主义严重 | 第37-38页 |
(三)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忽视差异 | 第38-41页 |
1. 课程设置更新落后,限制了学生多样化选择 | 第38-39页 |
2."学徒式"的大批量指导不利于学生多领域的发展 | 第39-40页 |
3. 严格的就读年限和学分制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| 第40-41页 |
三、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41-45页 |
(一) 培养标准"两不靠",脱离社会和个人 | 第41-42页 |
(二) 培养的指导思想单一,过于强调"制式理念" | 第42-43页 |
(三) 培养的价值取向重量不重质 | 第43页 |
(四) 培养的过程管理科层化严重 | 第43-45页 |
四、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 | 第45-52页 |
(一) 树立合理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观 | 第45-47页 |
1. 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| 第45页 |
2. 树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| 第45-46页 |
3. 树立人文化的管理观念 | 第46-47页 |
(二) 培养标准兼顾社会与个人 | 第47-48页 |
1. 兼顾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 | 第47页 |
2. 立足于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| 第47-48页 |
(三) 培养过程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| 第48-50页 |
1. 控制招生数量,改革招生形式 | 第48页 |
2. 培养方案体现个体特色 | 第48-49页 |
3. 课程设置多样化,教学因人而异 | 第49页 |
4. 采取灵活的就读年限和学分制度,实施"学分银行" | 第49-50页 |
5. 优化导师的指导方式 | 第50页 |
(四) 采取多维动态的培养考核 | 第50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0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