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| 第8-13页 |
引言 | 第13-24页 |
第一部分 血清细胞因子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及在诊断中的应用 | 第24-51页 |
1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4-25页 |
·入选标准 | 第24-25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25页 |
·研究方法与工具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25-26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6-27页 |
·主要实验试剂 | 第26页 |
·主要实验室仪器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量表评定及血样收集 | 第27页 |
·血清细胞因子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(ELISA)法测定 | 第27-29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 | 第29-30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0页 |
2 结果 | 第30-45页 |
·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情况 | 第30-31页 |
·血清细胞因子浓度在精神分裂症组、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比较 | 第31-36页 |
·神经生长因子(NGF)浓度在三组人群间的比较 | 第31-32页 |
·白细胞介素2(IL-2)浓度在三组人群间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·肿瘤坏死因子TNF-α | 第33-34页 |
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(BDNF)浓度在三组人群间的比较 | 第34页 |
·转化生长因子(TGF-β)浓度在三组人群间的比较 | 第34-35页 |
·钙结合蛋白S100浓度在三组人群间的比较 | 第35页 |
·同型半胱氨酸(HCY)浓度在三组人群间的比较 | 第35-36页 |
·精神分裂症组中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血清细胞因子浓度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诊断价值 | 第38-44页 |
·神经生长因子(NGF)的ROC曲线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白介素2(IL-2)的ROC曲线分析 | 第40页 |
·肿瘤坏死因子(TNF-α)的ROC曲线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人脑源性细胞营养因子(BDNF)的ROC曲线分析 | 第41页 |
·转化生长因子(TGF-β)的ROC曲线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钙结合蛋白S100β的ROC曲线分析 | 第42页 |
·同型半胱氨酸(HCY)的ROC曲线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多个因子联合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 | 第43-44页 |
·精神分裂症血清因子诊断标准 | 第44-45页 |
3 讨论 | 第45-51页 |
·细胞因子与精神分裂症 | 第45-49页 |
·神经生长因子(NGF) | 第46页 |
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(BDNF) | 第46-47页 |
·钙结合蛋白(S100β) | 第47页 |
·同型半胱氨酸(HCY) | 第47-48页 |
·白介素-2(IL-2) | 第48页 |
·肿瘤坏死因子-α(TNF-α)和转化生长因子-β(TGF-β) | 第48-49页 |
·血清细胞因子浓度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价值 | 第49-51页 |
第二部分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生长因子(NGF)血清水平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研究 | 第51-65页 |
l 对象与方法 | 第52-54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52-53页 |
·入组标准 | 第52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52-53页 |
·诊断标准和测量工具 | 第5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相关临床资料的采集 | 第53页 |
·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53-54页 |
·NGF的血清浓度测定 | 第54页 |
·P300的测定 | 第54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54页 |
2 结果 | 第54-60页 |
·两组的一股人口学信息资料比较 | 第54-55页 |
·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血清NGF浓度比较 | 第55页 |
·患者组NGF血清浓度与PANSS各项分相关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P300潜伏期和波幅在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| 第56-58页 |
·患者组P300与PANSS各项分相关性分析 | 第58页 |
·NGF血清浓度,P300和PANSS各项分的相关分析 | 第58-60页 |
3 讨论 | 第60-65页 |
第三部分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蛋白双向电泳研究 | 第65-8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70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66页 |
·研究组(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) | 第66页 |
·对照组 | 第66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66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66-67页 |
·主要实验试剂 | 第66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66-67页 |
·ELISA实验备及方法 | 第6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67-70页 |
·血清蛋白样品制备 | 第67页 |
·血清蛋白等电聚焦电泳(IEF) | 第67-68页 |
·血清蛋白垂直电泳(SDS-PAGE) | 第68-69页 |
·蛋白双向电泳胶染色 | 第69-70页 |
·血清蛋白胶图的采集和分析 | 第70页 |
2 结果 | 第70-76页 |
·三组人群血清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和优化 | 第70-71页 |
·三组血清2-DE图谱的差异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精神分裂症组与抑郁症组2-DE图谱的差异分析 | 第71页 |
·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2-DE图谱的差异分析 | 第71页 |
·抑郁症组与对照组2-DE图谱的差异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差异表达的蛋白点的质谱检测 | 第73页 |
·验证分析 | 第73-76页 |
3 讨论 | 第76-80页 |
·蛋白质组学研究与精神分裂症 | 第76-80页 |
·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2-DE图谱的差异 | 第76-77页 |
·抑郁症症组与对照组2-DE图谱的差异 | 第77-78页 |
·精神分裂症组与抑郁症组2-DE图谱的差异 | 第78页 |
·精神分裂症组、抑郁症组和正常组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和验证 | 第78-80页 |
结论 | 第80-82页 |
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82-83页 |
附录1 | 第83-98页 |
附录2 | 第98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励情况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