耐冷氨氮降解菌的分离、鉴定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·氨氮污染的来源、危害及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氨氮的来源 | 第10页 |
·氨氮的危害 | 第10页 |
·我国氨氮污染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 | 第11-17页 |
·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 | 第11-14页 |
·新型脱氮工艺 | 第14-17页 |
·低温生物脱氮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·低温对生物脱氮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耐冷脱氮微生物研究现状 | 第18页 |
·提高低温环境下生物脱氮效率的措施 | 第18-20页 |
·本课题研究意义、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20-22页 |
2 氨氮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2-3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2-23页 |
·仪器 | 第22页 |
·试剂 | 第22页 |
·培养基 | 第22-23页 |
·样品来源 | 第2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3-28页 |
·氨氮测定方法 | 第23页 |
·氨氮降解菌的分离、筛选 | 第23-24页 |
·氨氮降解菌的鉴定 | 第24-2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3页 |
·氨氮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| 第28-29页 |
·氨氮降解菌的分离、筛选 | 第29页 |
·菌株 A1、A4、A6 的鉴定 | 第29-33页 |
·本章小结与讨论 | 第33-35页 |
3 三株氨氮降解菌脱氮特性研究 | 第35-4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5页 |
·仪器 | 第35页 |
·试剂 | 第35页 |
·培养基 | 第35页 |
·样品来源 | 第3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温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初始 pH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初始氨氮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接菌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碳源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5页 |
·温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·初始 pH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·初始氨氮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接菌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·碳源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·本章小结与讨论 | 第45-46页 |
4 混合菌群的配制、氨氮去除条件优化及其应用 | 第46-5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6页 |
·仪器 | 第46页 |
·试剂 | 第46页 |
·培养基 | 第46页 |
·样品来源 | 第4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6-50页 |
·亚硝态氮及硝态氮测定方法 | 第46-47页 |
·优势混合菌群的确定 | 第47-48页 |
·优势混合菌群氨氮去除条件的优化 | 第48-49页 |
·氨氮降解菌群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49-5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6页 |
·亚硝态氮及硝态氮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| 第50-52页 |
·优势混合菌群的确定 | 第52页 |
·优势混合菌群氨氮去除条件的优化 | 第52-54页 |
·氨氮降解菌群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54-56页 |
·本章小结与讨论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附录 A 菌株序列 | 第64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