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(一)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(三) 基本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 全文框架 | 第11-12页 |
2.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(四) 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一、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状分析 | 第13-21页 |
(一)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| 第13-17页 |
1. 秉承和借鉴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| 第13-14页 |
2. 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| 第14-15页 |
3. 沿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| 第15-17页 |
(二) 胡锦涛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审视 | 第17-21页 |
1. 政治信仰迷茫,理想信念模糊 | 第17-18页 |
2.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、教育结构有待完善 | 第18-19页 |
3. 忽略了人的主体核心价值性、差异性及发展的价值性 | 第19-21页 |
二、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创新发展 | 第21-56页 |
(一) 思想政治教育先导观念的与时俱进 | 第21-25页 |
1. 科学发展观 | 第21-23页 |
2.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23-24页 |
3. 终身学习观 | 第24-25页 |
(二)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突出与充实 | 第25-31页 |
1. 以人为本,全面发展:育人八原则 | 第25-27页 |
2. 协调发展,统筹兼顾:“三贴近”、“三确保”、“三结合” | 第27-29页 |
3. 可持续发展:“三不”原则 | 第29-31页 |
(三)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| 第31-37页 |
1. 成才教育 | 第31-33页 |
2. 党性教育 | 第33-34页 |
3. 特定时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| 第34-37页 |
(四)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| 第37-40页 |
1.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| 第37-38页 |
2.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| 第38-39页 |
3. 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| 第39-40页 |
(五)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加强与改进 | 第40-44页 |
1. 以艺养德,德艺双馨 | 第40-42页 |
2.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紧密结合 | 第42-43页 |
3. 比较鉴别法:以“八荣八耻”树道德建设新标杆 | 第43-44页 |
(六)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建设 | 第44-50页 |
1.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| 第45-47页 |
2. 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| 第47-49页 |
3. 人民大众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| 第49-50页 |
(七) 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构建 | 第50-56页 |
1. 舆论环境 | 第51页 |
2. 法制环境 | 第51-52页 |
3. 网络环境 | 第52-53页 |
4. 微观生活环境 | 第53-56页 |
三、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观价值研究 | 第56-59页 |
(一)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意义 | 第56-57页 |
(二) 对今后工作开展的现实意义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