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--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--生活、居住、交通论文

基于多元参与视角的城市社区自治研究--以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社区为例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18页
 第一节 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第二节 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-13页
  一、 研究思路第11-12页
  二、 主要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12-13页
 第三节 研究现状综述第13-14页
  一、 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二、 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
 第四节 核心概念及其应用第14-18页
  一、 社区自治第14-16页
  二、 社区参与和社区民主第16-18页
第二章 城市社区自治模式及发展第18-30页
 第一节 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第18-21页
 第二节 国内城市社区自治的主要模式第21-24页
  一、 沈阳模式第21-22页
  二、 上海模式第22-23页
  三、 江汉模式第23页
  四、 铜陵模式第23-24页
 第三节 国外城市社区自治的主要模式第24-28页
  一、 美国的社区自治模式第24-25页
  二、 北欧的社区自治模式第25-26页
  三、 日本的社区自治模式第26-27页
  四、 新加坡的社区自治模式第27-28页
 第四节 中外城市社区自治实践的比较分析第28-30页
  一、 国内四种模式的比较第28页
  二、 国外四种模式的比较第28-29页
  三、 社区自治的发展与启示第29-30页
第三章 多元参与下新华路街道社区自治现状分析第30-42页
 第一节 新华路街道及新华社区概况第30-33页
  一、 新华路街道概况第30-32页
  二、 新华社区自治的形成背景第32-33页
 第二节 社区自治的多元主体结构第33-35页
  一、 社区党组织第33-34页
  二、 社区居委会第34页
  三、 社区居民自愿团体:以葫芦缘议家社为主导的“一社三会”第34-35页
 第三节 多元参与的社区自治运作机制第35-37页
  一、 多元主体建构机制第35-36页
  二、 资源整合机制第36页
  三、 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第36-37页
 第四节 多元参与的社区自治运行方式第37-41页
  一、 自治组长协调会实践自我管理第38页
  二、 文体团队联谊会实践自我教育第38-39页
  三、 社会团体联席会实践自我服务第39-41页
 第五节 新华社区的自治效应第41-42页
  一、 扩大了基层民主第41页
  二、 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第41-42页
  三、 社区文化得到培育第42页
第四章 新华社区自治的多元参与:困境及成因第42-45页
 第一节 行政管理中条块体制矛盾影响到社区自治第42-43页
 第二节 居委会存在行政化倾向第43-44页
 第三节 居民社区认同与参与度有待提高第44页
 第四节 民间组织发展不够活跃第44-45页
第五章 完善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对策与措施第45-52页
 第一节 转变政府职能,优化社区治理结构第45-46页
 第二节 创新社区自治体制,完善社区自治运作第46-48页
  一、 建立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现代城市管理新体制第46-47页
  二、 实行议行分离的社区自治结构第47页
  三、 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领导机制第47-48页
 第三节 增强社区自治意识,营造多元参与环境第48-49页
 第四节 健全社区公共服务,大力培育现代民间组织第49-50页
 第五节 加大支持力度,切实为社区自治提供坚实保障第50-52页
  一、 法制保障第50-51页
  二、 人力资源保障第51页
  三、 财力经费保障第51-52页
结束语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7页
后记第57-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掷铁饼动作中人体运动协调特征研究
下一篇: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研究--基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的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