绪论 | 第1-12页 |
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| 第9页 |
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4 研究框架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城市开放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| 第12-17页 |
·古代 | 第12-14页 |
·西方 | 第12-13页 |
·中国 | 第13-14页 |
·近代 | 第14-17页 |
·“城市公园运动”(The City Park Movement) | 第14页 |
·“田园城市”(Garden City) | 第14-15页 |
·“卫星城市”(Satellite Town) | 第15页 |
·“邻里单位”和“雷德朋”体系 | 第15页 |
·“光明城”(Radiant City) | 第15页 |
·“有机疏散理论”(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)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演进和研究动态 | 第17-23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起源 | 第17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发展 | 第17-18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新释义 | 第18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动态 | 第18-23页 |
·西方国家开放空间研究动态 | 第18-20页 |
·中国开放空间研究动态 | 第20-23页 |
第3章 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初探 | 第23-30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类型 | 第23-24页 |
·按人工化程度分 | 第23页 |
·按空间要素分 | 第23-24页 |
·按空间形态分 | 第24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特性 | 第24-25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 | 第25-27页 |
·生态功能 | 第25页 |
·使用功能 | 第25页 |
·景观功能 | 第25-26页 |
·文化功能 | 第26页 |
·经济功能 | 第26-27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影响因素 | 第27-30页 |
·自然条件 | 第27页 |
·城市性质和规模 | 第27页 |
·经济因素 | 第27页 |
·社会文化 | 第27页 |
·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 | 第27-30页 |
第4章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结构层次与形态模式 | 第30-37页 |
·宏观层次---开放空间体系的空间形态 | 第30-31页 |
·中观层次---开放空间体系的规划布局 | 第31-34页 |
·城市绿地系统 | 第31-33页 |
·步行道路系统 | 第33-34页 |
·城市广场系统 | 第34页 |
·微观层次---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 | 第34-37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 | 第35-37页 |
第5章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建构 | 第37-46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目标体系 | 第37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评价体系 | 第37-39页 |
·评价的概念 | 第37-38页 |
·评价体系 | 第38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评价体系 | 第38-39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 | 第39-41页 |
·整体性原则 | 第39页 |
·连续性原则 | 第39页 |
·多样性原则 | 第39-40页 |
·生态性原则 | 第40页 |
·人性化原则 | 第40-41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| 第41-43页 |
·系统化设计 | 第41页 |
·生态规划法 | 第41-42页 |
·公众参与 | 第42-43页 |
·多学科参与 | 第43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程序 | 第43-46页 |
·罗列目标、制定任务和确定对象 | 第43页 |
·调查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预测、建立模型 | 第44页 |
·规划方案的设计 | 第44页 |
·规划方案的实施 | 第44页 |
·规划实施的管理 | 第44页 |
·规划实施的评价与反馈 | 第44-46页 |
第6章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 | 第46-55页 |
·西方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发展 | 第46-51页 |
·伦敦 | 第46-48页 |
·美国 | 第48-50页 |
·莫斯科 | 第50-51页 |
·中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发展 | 第51-55页 |
·开封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组织研究 | 第51-52页 |
·温州旧城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研究 | 第52-55页 |
第7章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应用研究 | 第55-68页 |
·南京都市发展区绿地系统规划 | 第55-61页 |
·南京城市概况 | 第55-56页 |
·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| 第56-59页 |
·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| 第59-61页 |
·南京市和平广场调查研究 | 第61-68页 |
·广场调查的目的、方法和意义 | 第61页 |
·广场现状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实地调研结果 | 第62-64页 |
·问卷访谈情况 | 第64页 |
·调研结果分析 | 第64-67页 |
·广场改造建议 | 第67-68页 |
结语 | 第68-69页 |
参考书目 | 第69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2页 |
后 记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