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 “人肉搜索”的概念和特征 | 第9-13页 |
(一) “人肉搜索”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(二) “人肉搜索”的特征 | 第10-13页 |
1.参与主体人数众多并具有隐匿性 | 第10-11页 |
2.“人肉搜索”事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 | 第11页 |
3.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传播的高效性 | 第11-12页 |
4.社会影响的双面性 | 第12-13页 |
二、 “人肉搜索”的国内外刑法规制概况 | 第13-18页 |
(一) 国外对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概况 | 第13-16页 |
1.美国对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| 第13-14页 |
2.德国对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| 第14-15页 |
3.日本对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| 第15-16页 |
4.韩国对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| 第16页 |
(二) 我国台湾、香港地区对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| 第16-18页 |
三、 “人肉搜索”犯罪化的法律理由与可行性 | 第18-26页 |
(一) 中国大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及刑法规制 | 第18-20页 |
(二) 对“人肉搜索”不入罪主流观点的批判 | 第20-21页 |
(三) “人肉搜索”犯罪化的必要性 | 第21-23页 |
1.质的规定性——法益保护 | 第21-22页 |
2.量的规定性——应受刑罚处罚 | 第22-23页 |
(四) “人肉搜索”犯罪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23-26页 |
1.规制模式 | 第23-24页 |
2.“人肉搜索员”的设置、培训与上岗 | 第24-25页 |
3.立法上应当明确规定“人肉搜索”的网站许可制度,实行实名申请制 | 第25-26页 |
四、 “人肉搜索”的定性及其刑罚配置 | 第26-35页 |
(一) “人肉搜索”犯罪化的具体构想 | 第26-30页 |
1. 主体特征 | 第26-28页 |
2.犯罪主观方面 | 第28页 |
3.犯罪客体 | 第28-30页 |
4.犯罪客观方面 | 第30页 |
(二) 本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 | 第30-32页 |
1. 与“出售、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”的区别 | 第31-32页 |
2. 与“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”的区别 | 第32页 |
(三) “人肉搜索”入罪后,司法操作环节的建议 | 第32-35页 |
1.将该罪规定为自诉案件 | 第33页 |
2.情节严重、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 | 第33-35页 |
结束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39-40页 |
后记 | 第40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