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叶多糖的提取纯化、结构分析及活性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·引言 | 第10页 |
| ·竹叶主要化学成分 | 第10-11页 |
| ·黄酮类 | 第10页 |
| ·竹叶多糖 | 第10-11页 |
| ·挥发性成分 | 第11页 |
| ·特种氨基酸 | 第11页 |
| ·多糖的研究概述 | 第11页 |
| ·粗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| 第11-12页 |
| ·多糖的化学修饰及活性研究 | 第12-15页 |
| ·硫酸化 | 第13页 |
| ·羧甲基化 | 第13页 |
| ·其他化学修饰 | 第13-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5-17页 |
| 第2章 竹叶多糖及黄酮的提取 | 第17-35页 |
| ·引言 | 第1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17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17-1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竹叶黄铜的实验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竹叶多糖的实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0-33页 |
| ·竹叶黄酮提取结果与讨论 | 第20-25页 |
| ·芦丁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| 第20-21页 |
| ·单因数实验 | 第21-23页 |
| ·正交试验结果 | 第23-25页 |
| ·竹叶多糖提取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3页 |
| ·单因素试验 | 第25-27页 |
| ·响应面优化试验 | 第27-33页 |
| ·结论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5页 |
| 第3章 竹叶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35-44页 |
| ·引言 | 第35页 |
| ·材料和仪器 | 第35-36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5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35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35-3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多糖的提取工艺 | 第36页 |
| ·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36页 |
| ·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36-37页 |
| ·粗多糖的离子柱层析 | 第36-37页 |
| ·多糖的凝胶柱层析 | 第3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| ·竹叶粗多糖的提取分离 | 第37页 |
| ·竹叶多糖中各部分的含量测定 | 第37-38页 |
| ·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38-41页 |
| ·粗多糖的离子柱层析 | 第38-40页 |
| ·粗多糖的凝胶柱层析 | 第40-41页 |
| ·结论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| 第4章 竹叶多糖理化性质研究 | 第44-61页 |
| ·引言 | 第44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试剂及仪器 | 第4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4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44页 |
| ·仪器 | 第44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单糖组成测定 | 第44-45页 |
| ·标准单糖的乙酰化 | 第44页 |
| ·样品的乙酰化处理 | 第44-45页 |
| ·气相条件[3] | 第45页 |
| ·分子量的测定 | 第45页 |
| 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9页 |
| ·单糖组分的定性分析 | 第45-53页 |
| ·分子量的测定 | 第53-54页 |
| 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4-59页 |
| ·结论 | 第59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1页 |
| 第5章 竹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| 第61-70页 |
| ·引言 | 第61页 |
| ·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| 第6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61页 |
| ·试剂 | 第61页 |
| ·仪器 | 第6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1-62页 |
| ·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 | 第61页 |
| ·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测定 | 第61-62页 |
| ·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测定 | 第6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2-67页 |
| ·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 | 第62-64页 |
| ·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 | 第64-66页 |
| ·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活性 | 第66-67页 |
| ·结论 | 第67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0页 |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