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·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20-30页 |
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货币传导渠道 | 第20-21页 |
·信贷传导渠道 | 第21-22页 |
·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相关理论 | 第22-26页 |
·财政政策的货币供应传导机制 | 第22-24页 |
·财政政策的收入分配传导机制 | 第24-25页 |
·财政政策的价格传导机制 | 第25-26页 |
·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| 第26-27页 |
·凯恩斯学派 | 第26页 |
·货币学派 | 第26-27页 |
·理性预期学派 | 第27页 |
·财政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| 第27-29页 |
·财政政策产出效应的研究综述 | 第27-28页 |
·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研究综述 | 第28-2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中美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| 第30-43页 |
·中美经济刺激计划工具分析 | 第30-37页 |
·美国经济刺激计划工具分析 | 第30-34页 |
·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工具分析 | 第34-37页 |
·中美经济刺激计划工具的比较分析 | 第37-42页 |
·经济刺激计划出台时间存在差异 | 第38页 |
·经济刺激思路存在差异 | 第38-40页 |
·宏观调控侧重点存在差异 | 第40页 |
·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着力点存在差异 | 第40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中美经济刺激计划工具传导机制的比较分析 | 第43-51页 |
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| 第44页 |
·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| 第44-49页 |
·美国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中国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中美经济刺激计划传导机制的简单比较 | 第49-50页 |
·中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比较 | 第49页 |
·中美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比较 | 第49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中美经济刺激计划政策效果的比较分析 | 第51-67页 |
·美国经济刺激计划政策效果分析 | 第51-56页 |
·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政策效果分析 | 第56-65页 |
·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| 第56-60页 |
·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| 第60-65页 |
·中美经济刺激计划政策效果的简单比较 | 第65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6章 我国实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对策建议 | 第67-74页 |
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,提高政策有效性 | 第67-68页 |
·继续完善信贷传导渠道 | 第67页 |
·加快建设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| 第67-68页 |
·在保证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,实现货币政策适度转型 | 第68-70页 |
·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,防范美国经济刺激政策及退出的溢出效应 | 第68页 |
·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 | 第68-69页 |
·实现信贷投放结构性调整,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| 第69-70页 |
·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| 第70页 |
·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,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| 第70-73页 |
·立足扩大内需,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,实现总需求结构的调整 | 第71页 |
·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| 第71页 |
·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,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,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 | 第71-72页 |
·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,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扶持力度 | 第72页 |
·加快推进科技进步,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| 第72-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