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21页 |
| 1 蜱类介绍 | 第10-11页 |
| 2 寄主对蜱类吸血的反应 | 第11页 |
| 3 蜱唾液中的功能分子 | 第11-17页 |
| ·抗凝血成分 | 第11-13页 |
| ·抗炎症反应成分 | 第13-14页 |
| ·免疫抑制分子 | 第14-17页 |
| 4 宿主补体途径 | 第17-18页 |
| ·经典途径 | 第17页 |
| ·凝集素激活途径 | 第17-18页 |
| ·替代途径 | 第18页 |
| 5 替代途径调节因子 | 第18-19页 |
| 6 抗补体唾液腺蛋白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Salp20 的表达及纯化 | 第21-30页 |
| 1 方法和材料 | 第21-24页 |
| ·细胞和培养基 | 第21-22页 |
| ·重组细胞的培养 | 第22页 |
| ·分离纯化蛋白 | 第22-23页 |
| ·蛋白纯度及浓度测定 | 第23页 |
| ·Western blot | 第23页 |
| ·Salp20 蛋白生物活性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2 结果 | 第24-28页 |
| ·SDS-PAGE 和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| 第24-25页 |
| ·纯化各批次蛋白纯度和浓度测定结果 | 第25-27页 |
| ·蛋白活性测定结果 | 第27页 |
| ·优化的分离纯化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3 讨论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Salp20 的补体抑制机制研究 | 第30-42页 |
| 1 方法和材料 | 第31-33页 |
| ·莱姆病病原体极其培养条件 | 第3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31页 |
| ·病原体表面补体反应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| ·Salp20 对病原体表面补体蛋白 C3 和 P 因子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·补体替代途径起始机制研究 | 第32-33页 |
| 2 结果 | 第33-38页 |
| ·两种莱姆病病病原体表面补体反应的测定 | 第33页 |
| ·Salp20 对补体替代途径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| ·补体替代途径起始机制研究 | 第37-38页 |
| 3 讨论 | 第38-42页 |
| 第四章 长角血蜱孤雌生殖种群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 | 第42-57页 |
| 1 20E 和 JH III 对吸血初期长角血蜱孤雌生殖种群卵黄发生的影响 | 第42-51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42-44页 |
| ·结果 | 第44-51页 |
| 2 20E 和 JH III 对饱血期长角血蜱孤雌生殖种群卵黄发生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51页 |
| ·结果 | 第51-55页 |
| 3 讨论 | 第55-57页 |
| 第五章 总结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科研项目及成果 | 第74-75页 |
| 1 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4页 |
| 2 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4-75页 |
| ·发表论文 | 第74-75页 |
| ·参编著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