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第1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| 第13-33页 |
| ·煤气化技术 | 第13-20页 |
| ·煤气化基本原理 | 第14-16页 |
| ·煤气化技术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| ·煤气化的影响因素 | 第17-20页 |
| ·煤气化技术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| 第20页 |
| ·煤气化制氢 | 第20-23页 |
| ·煤催化气化研究现状 | 第23-31页 |
| ·碱金属催化煤气化及机理 | 第25-26页 |
| ·碱土金属催化煤气化及机理 | 第26-27页 |
| ·过渡金属催化煤气化及机理 | 第27-28页 |
| ·复合盐催化煤气化 | 第28页 |
| ·动力学的研究 | 第28-31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31-33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| ·本文创新点 | 第32-33页 |
| 第2章 碳酸钾催化煤焦气化 | 第33-50页 |
| ·前言 | 第33-34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4-35页 |
| ·煤样与试剂 | 第34页 |
| ·制焦与气化 | 第34-35页 |
| ·其他分析方法 | 第35页 |
| ·典型的非催化气化和催化气化的气体释放模式 | 第35-37页 |
| ·催化剂对气化温度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| ·催化剂对气体释放选择性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| ·催化剂添加量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制焦温度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典型的非催化气化和催化气化的产气组成 | 第43-44页 |
| ·催化气化机理的讨论 | 第44-47页 |
| ·催化气化过程用于制氢 | 第47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3章 氢氧化钙对催化气化的影响 | 第50-62页 |
| ·前言 | 第50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0-51页 |
| ·煤样的制焦和气化 | 第50-51页 |
| ·溶出率实验 | 第51页 |
| ·添加Ca(OH)_2对气化速率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| ·焦和灰的表征 | 第55-57页 |
| ·气体组成 | 第57-59页 |
| ·氧传递和中间杂化机理 | 第59-60页 |
| ·Ca(OH)_2添加的作用讨论 | 第60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4章 不同钙盐添加剂对煤焦催化气化的影响 | 第62-76页 |
| ·前言 | 第62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62-63页 |
| ·气化反应性 | 第63-66页 |
| ·XRD分析和拉曼光谱 | 第66-72页 |
| ·钾的溶出率 | 第72-74页 |
| ·实验结果讨论 | 第74-7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第5章 添加剂量和催化剂对不同煤样催化气化的影响 | 第76-93页 |
| ·前言 | 第76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76-77页 |
| ·煤样与试剂 | 第76页 |
| ·浸渍预处理 | 第76页 |
| ·其他分析方法 | 第76-77页 |
| ·不同煤样的碳酸钾催化气化效果 | 第77-83页 |
| ·两种催化剂对不同煤样的催化气化效果 | 第83-87页 |
| ·X衍射、拉曼光谱和热重分析 | 第87-9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| 第6章 水热预处理对催化气化的促进作用 | 第93-105页 |
| ·前言 | 第93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93-94页 |
| ·添加方式的影响 | 第94-96页 |
| ·影响水热处理的因素 | 第96-98页 |
| ·酸洗的影响 | 第98-100页 |
| ·促进催化气化的机理 | 第100-10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| 第7章 水蒸气催化气化动力学研究 | 第105-116页 |
| ·前言 | 第105-106页 |
| ·不同模型对非催化气化和催化气化过程的模拟和比较 | 第106-113页 |
| ·非催化气化和催化气化的模型拟合参数和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| 第113-11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|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16-119页 |
| ·总结 | 第116-117页 |
| ·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9-131页 |
| 致谢 | 第131-132页 |
|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