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10-12页 |
1、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2、实践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三)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一、我国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现状 | 第13-18页 |
(一) 我国青少年生命伦理认知现状 | 第13-15页 |
1、个体生命存在意识强烈 | 第13-14页 |
2、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和自然界生命的关注 | 第14页 |
3、对生命自我价值的追求高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求 | 第14-15页 |
4、漠视甚至肆意践踏生命的现象不乏存在 | 第15页 |
(二) 我国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现状 | 第15-18页 |
1、我国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取得的成绩 | 第15-16页 |
2、我国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缺憾 | 第16-18页 |
二、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18-29页 |
(一)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 | 第18-20页 |
1、自我认同混乱 | 第18-19页 |
2、情绪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| 第19页 |
3、挫折承受力不强 | 第19-20页 |
(二)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生命伦理观念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1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2、父母的期望程度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| 第21页 |
3、家庭教育内容的转换满足不了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(三) 学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 | 第22-26页 |
1、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弊端 | 第22-24页 |
2、“刚性文化”使人心力交瘁 | 第24-26页 |
(四)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生命伦理观念的冲击 | 第26-29页 |
1、社会变迁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| 第26页 |
2、多元社会背景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青少年的恐慌和无助 | 第26-27页 |
3、互联网带来的“信息荒漠”效应 | 第27-29页 |
三、提升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的原则和有效对策 | 第29-40页 |
(一) 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需遵循的原则 | 第29-30页 |
1、生命性原则 | 第29页 |
2、生活化原则 | 第29页 |
3、主体间性原则 | 第29页 |
4、情感性原则 | 第29-30页 |
(二) 提升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的有效对策 | 第30-40页 |
1、青少年,完善其自身内在的生命认知结构 | 第30-32页 |
2、夯实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的基础——家庭教育 | 第32-34页 |
3、把握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的主体——学校教育 | 第34-36页 |
4、建立健全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的保障——社会教育 | 第36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