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插图索引 | 第10-12页 |
| 附表索引 | 第12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 | 第13-16页 |
| ·中央、省、市、区对休闲农业的重视 | 第13-14页 |
| ·建设资源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| 第14-15页 |
| ·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型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页 |
| ·关键词的阐释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16-19页 |
| ·关键词的阐释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·城市设计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·生态建筑学理论 | 第20页 |
| ·生态整体主义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21-22页 |
| 第2章 农业生态园选址及发展概况 | 第22-33页 |
| ·国内外休闲农业的演变历程 | 第22-28页 |
| ·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| 第22-25页 |
| ·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| 第25-27页 |
| ·农业生态园——休闲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| 第27-28页 |
| ·选址及衍生特点——区位因子构成 | 第28-32页 |
| ·土地因子 | 第28-29页 |
| ·自然环境因子 | 第29-30页 |
| ·交通网络因子 | 第30-31页 |
| ·市场需求因子 | 第31页 |
| ·社会环境因子 | 第31-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3章 空间构成要素及类型 | 第33-44页 |
| ·空间的发展 | 第33-37页 |
| ·柯布西耶 | 第33-34页 |
| ·空间的分散与整体 | 第34-37页 |
| ·空间的要素 | 第37-40页 |
| ·概述 | 第37-38页 |
| ·空间三要素 | 第38-39页 |
| ·制约空间构成要素的因素 | 第39-40页 |
| ·各要素构成的空间类型 | 第40-43页 |
| ·构成策略 | 第40-41页 |
| ·构成类型 | 第41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4章 农业生态园空间及空间再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探讨 | 第44-57页 |
| ·解读再生空间 | 第44-45页 |
| ·完形 | 第44页 |
| ·生态学 | 第44-45页 |
| ·农业生态园再生设计的前期准备 | 第45-47页 |
| ·使用功能特性 | 第45-46页 |
| ·功能组成内容 | 第46页 |
| ·使用者需求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空间的再生之道 | 第47-56页 |
| ·形式美指导原则 | 第48-55页 |
| ·建筑的评价标准 | 第55-56页 |
| ·空间弹性伸缩 | 第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第5章 长沙都市农业生态园完型生态空间分析 | 第57-67页 |
| ·从规划设计开始注入生态理念 | 第57-60页 |
| ·步行尺度 | 第57-58页 |
| ·区域构架明确边界 | 第58-59页 |
| ·自然要素的保护 | 第59-60页 |
| ·生态理念中的节能策略 | 第60-65页 |
| ·就地取材及材料的高效应用 | 第60-62页 |
| ·建筑形式与能源消耗 | 第62-63页 |
| ·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循环系统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| 结论 | 第67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3页 |
|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3-74页 |
|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| 第74-75页 |
|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目录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