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两型社会”背景下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1-12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·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述 | 第15-20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9页 |
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·土地利用 | 第22-23页 |
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| 第23页 |
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·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| 第24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精明增长理论 | 第26页 |
·两型社会建设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关系 | 第26-29页 |
·两型社会建设概述 | 第26-27页 |
·两型社会建设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双向互动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分析 | 第29-42页 |
·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| 第29-35页 |
·长沙市概况 | 第29-30页 |
·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 | 第30-32页 |
·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 | 第32-35页 |
·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9页 |
·农用地保护形势严峻 | 第35-36页 |
·城市规模扩张外延式 | 第36-37页 |
·城市用地结构和配置不合理 | 第37-38页 |
·土地生态环境较脆弱 | 第38-39页 |
·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土地利用规划不完善 | 第39-40页 |
·利益驱动下农用地不断被侵占 | 第40页 |
·长期土地粗放利用方式 | 第40-42页 |
第4章 国内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经验借鉴 | 第42-45页 |
·国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案例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美国波特兰市的精明增长模式 | 第42页 |
·日本东京友好居住规划 | 第42-43页 |
·波特兰市和东京市的经验借鉴 | 第43页 |
·国内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案例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成都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| 第43-44页 |
·大连市的宜居环境建设 | 第44页 |
·成都市和大连市的经验借鉴 | 第44-45页 |
第5章 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| 第45-58页 |
·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土地利用转型 | 第45-47页 |
·传统利用方式与两型利用方式的区别 | 第45-46页 |
·精明增长是优化转型的方向 | 第46-47页 |
·优化应注重以两型公共政策为主线 | 第47-48页 |
·总体规划对专项公共政策的综合统筹 | 第47-48页 |
·借鉴三规融合来协调统一各种空间优化 | 第48页 |
·注重总体优化中的公众参与 | 第48页 |
·严控新增和存量挖潜是两型用地优化关键 | 第48-51页 |
·改造用地逐步取代新增用地 | 第48-50页 |
·重视立体优化开发 | 第50-51页 |
·两型社会下应大力发展紧凑社区建设 | 第51页 |
·以生态化理念优化用地模式 | 第51-55页 |
·以反规划方法优化长沙山水洲城的空间格局 | 第51-52页 |
·引用红线和绿线保护绿心 | 第52-53页 |
·综合组团之间保持良好的生态隔离空间 | 第53-55页 |
·依据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优化土地利用模式 | 第55-58页 |
·城市主体用地优化策略 | 第55页 |
·综合组团优化策略 | 第55-56页 |
·各类用地优化策略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