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相关名词简称以及缩写对照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41页 |
·模拟酶概述 | 第11-14页 |
·酶模拟的理论基础——生物酶结构与催化机理 | 第11-13页 |
·模拟酶构建的一般原则 | 第13-14页 |
·理想的酶模型 | 第14页 |
·模拟酶研究进展 | 第14-21页 |
·化学酶模型 | 第14-20页 |
·生物酶模型 | 第20-21页 |
·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| 第21-26页 |
·GPX 的生物学作用 | 第21-22页 |
·GPX 的结构 | 第22-25页 |
·GPX 的催化机制 | 第25-26页 |
·GPX 的人工模拟 | 第26-32页 |
·化学合成法 | 第26-30页 |
·半合成法 | 第30-31页 |
·分子印迹 | 第31页 |
·抗体-抗原技术 | 第31-32页 |
·基因工程法 | 第32页 |
·GPX 模拟物的抗氧化特性 | 第32-34页 |
·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| 第34页 |
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41页 |
第二章 2 位碲桥联环糊精的 GPX 活性及催化动力学研究 | 第41-57页 |
·引言 | 第41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41-4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1-42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4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2-44页 |
·2 位碲桥联β-环糊精(2-Te-β-CD)的合成 | 第42页 |
·2 位碲桥联α-环糊精(2-Te-α-CD)的合成 | 第42页 |
·2 位碲桥联γ-环糊精(2-Te-γ-CD)的合成 | 第42-43页 |
·GPX 活性测试体系及方法 | 第43页 |
·2-TeCD 的稳态动力学分析 | 第43页 |
·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| 第43-4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4页 |
·2-Te-β-CD 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44-45页 |
·2-Te-α-CD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45-47页 |
·2-Te-γ-CD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47-49页 |
·2-TeCD 的 GPX 活性 | 第49页 |
·2-TeCD 催化 GSH 还原氢过氧化物的动力学研究 | 第49-52页 |
·分子模拟研究母体环糊精与底物 CuOOH 复合作用 | 第52-54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第三章 环糊精 GPX 模型的底物识别与催化机理 | 第57-73页 |
·引言 | 第57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57-5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7-58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5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8-59页 |
·2 位碲桥联γ-环糊精(2-Te-γ-CD)的合成 | 第58页 |
·GSH-S-DNP 的合成 | 第58-59页 |
·UV-vis 吸收光谱的测试 | 第59页 |
·核磁共振波谱(1H NMR)的分析 | 第59页 |
·质谱研究 | 第5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9页 |
·UV-vis 吸收光谱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2-Te-γ-CD 与底物 GSH 相互作用的1H NMR 分析 | 第61-64页 |
·电喷雾质谱(串联质谱)(ESI-MS(/MS))研究 GPX 模拟物 2-Te-γ-CD 的催化机理 | 第64-69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第四章 基于 GAMMA-环糊精 GPX 模型体系的构建 | 第73-91页 |
·引言 | 第73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7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3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7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3-76页 |
·2 位碲桥联γ-环糊精(2-Te-γ-CD)的合成 | 第73-74页 |
·6 位碲桥联γ-环糊精(6-Te-γ-CD)的合成 | 第74页 |
·2 位硒桥联γ-环糊精(2-Se-γ-CD)的合成 | 第74页 |
·6 位硒桥联γ-环糊精(6-Se-γ-CD)的合成 | 第74-75页 |
·6-diSe -γ-CD 和 6-diTe -γ-CD 的合成 | 第75页 |
·6,6’硒半胱氨酸桥联γ-环糊精(6-disecys-γ-CD)的合成 | 第75-76页 |
·γ环糊精 GPX 模拟物的活性 | 第76页 |
·6-diTe-γ-CD 的稳态动力学分析 | 第7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76-90页 |
·6-Te-γ-CD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76-78页 |
·2-Se-γ-CD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78-79页 |
·6-Se-γ-CD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79-81页 |
·6-diSe -γ-CD 和 6-diTe -γ-CD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81-85页 |
·6-disecys-γ-CD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| 第85-87页 |
·γ环糊精 GPX 模拟物的活性 | 第87-88页 |
·6-diTe-γ-CD 催化 GSH 还原氢过氧化物的动力学研究 | 第88-90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1页 |
第五章 环糊精 GPX 模拟物保护线粒体抗氧化损伤研究 | 第91-100页 |
·引言 | 第91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9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91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9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91-92页 |
·牛心线粒体的制备 | 第91页 |
·Fe~(2+)/Vc 诱导线粒体损伤 | 第91-92页 |
·线粒体膨胀度的测定 | 第92页 |
·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测定 | 第92页 |
·细胞色素氧化酶(CCO)活力的测定 | 第92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2-97页 |
·牛心肌线粒体自由基损伤系统的建立 | 第92页 |
·环糊精 GPX 模拟物对损伤线粒体膨胀度的影响 | 第92-94页 |
·环糊精 GPX 模拟物对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抑制 | 第94-96页 |
·环糊精 GPX 模拟物对对损伤线粒体中 CCO 的保护 | 第96-97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0页 |
主要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论文创新点 | 第102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