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图表目录 | 第9-10页 |
绪论 | 第10-30页 |
一、 研究的缘起 | 第10-16页 |
二、 文献综述 | 第16-27页 |
三、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| 第27-30页 |
第一章 历史的探寻 | 第30-48页 |
内容概要 | 第30-32页 |
一、 20世纪初~20世纪50年代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发展概况 | 第32-37页 |
二、 20世纪50年代~21世纪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演变过程 | 第37-4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2-48页 |
第二章 现状的考察 | 第48-82页 |
内容概要 | 第48-50页 |
一、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地位的边缘化 | 第50-52页 |
二、 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不适宜 | 第52-58页 |
三、 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不适宜 | 第58-68页 |
四、 社会领域教育方法的不适宜 | 第68-7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9-82页 |
第三章 理论基础辨析 | 第82-112页 |
内容概要 | 第82-85页 |
一、 埃里克森(E.H.Erikson)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| 第85-86页 |
二、 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| 第86-87页 |
三、 阿德勒(Alfred Adler)的人格理论及其启示 | 第87-91页 |
四、 马斯洛(Maslow)和普林格尔(pringle)的“需要”理论及其启示 | 第91-93页 |
五、 诺丁斯(Noddings)的“关心”伦理及其启示 | 第93-96页 |
六、 爱默生(Ralph Waldo Emerson)的“个人主义”思想及其启示 | 第96-99页 |
七、 巴格莱(William Chandler Bagley)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哲学及其启示 | 第99-101页 |
八、 欧文(Robert Owen)的“性格养成学说”及其启示 | 第101-104页 |
九、 陈鹤琴的社会性教育理论、实践及其启示 | 第104-105页 |
十、 张宗麟社会性教育的思想、实践及其启示 | 第105-106页 |
十一、鲁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| 第106-10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9-112页 |
第四章 实践模式的借鉴 | 第112-140页 |
内容概要 | 第112-114页 |
一、 蒙台梭利(Maria Montessori)教育模式及其贡献 | 第114-126页 |
二、 瑞吉欧(Reggio)教育模式及其贡献 | 第126-131页 |
三、 华德福教育(Waldorf Eduction)模式及其贡献 | 第131-13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8-140页 |
第五章 适宜性社会领域教育的建构 | 第140-178页 |
内容概要 | 第140-142页 |
一、 何为适宜 | 第142-143页 |
(一) “适宜”的中文释义 | 第142页 |
(二) 发展适宜性实践(DAP)中的“适宜 | 第142-143页 |
(三) 本研究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的“适宜” | 第143页 |
二、 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对社会领域教育的价值和启示 | 第143-147页 |
三、 适宜性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建构 | 第147-174页 |
(一) 适宜的原则 | 第147-151页 |
(二) 适宜的目标 | 第151-152页 |
(三) 适宜的内容 | 第152-157页 |
(四) 适宜的方法和途径 | 第157-17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74-178页 |
结语 | 第178-180页 |
一、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178页 |
二、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78页 |
三、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178-179页 |
四、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| 第179页 |
五、 研究者的心路历程 | 第179-1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0-188页 |
后记 | 第188-19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