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综述 | 第11-20页 |
1.1 栀子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1.1 栀子简介 | 第11页 |
1.1.2 栀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| 第11-12页 |
1.2 栀子花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.1 栀子花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| 第12-13页 |
1.3 果胶研究概况 | 第13-17页 |
1.3.1 果胶简介 | 第13-15页 |
1.3.2 果胶的流变特性及表征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果胶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2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提取及理化特性分析 | 第20-43页 |
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0-21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2.1.2 试验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1.3 试验设备 | 第21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1-27页 |
2.2.1 栀子花果胶多糖提取条件的确定 | 第21-22页 |
2.2.2 栀子花果胶多糖中性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2.3 栀子花果胶多糖酸性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2.4 栀子花果胶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2.5 栀子花果胶多糖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2.2.6 栀子花果胶多糖酯化度的确定 | 第24页 |
2.2.7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2.8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平均分子量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2.9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红外光谱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2.10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热稳定性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.11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ζ-电位测定 | 第26页 |
2.2.12 栀子花果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| 第26-27页 |
2.2.13 数据分析 | 第27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41页 |
2.3.1 栀子花果胶多糖提取条件的确定 | 第27-29页 |
2.3.2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中性糖含量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3.3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酸性糖含量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.4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31页 |
2.3.5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总酚含量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3.6 栀子花果胶多糖酯化度的确定 | 第32页 |
2.3.7 栀子花果胶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3.8 栀子花果胶多糖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的分析 | 第34页 |
2.3.9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3.10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热稳定性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3.11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ζ-电位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3.12 栀子花果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| 第38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3 栀子花果胶多糖流变特性的研究 | 第43-59页 |
3.1 试剂与仪器 | 第43页 |
3.1.1 试验试剂 | 第43页 |
3.1.2 试验仪器 | 第43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43-45页 |
3.2.1 浓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表观黏度的影响 | 第43页 |
3.2.2 温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表观黏度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3 钙离子浓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表观黏度的影响 | 第44页 |
3.2.4 线性粘弹区的确定 | 第44页 |
3.2.5 浓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动态流变的影响 | 第44页 |
3.2.6 温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动态流变的影响 | 第44页 |
3.2.7 钙离子浓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动态流变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8 数据分析 | 第45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8页 |
3.3.1 浓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3.2 温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3.3 钙离子浓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3.4 线性黏弹区的确定 | 第51-54页 |
3.3.5 浓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动态流变的影响分析 | 第54-55页 |
3.3.6 温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动态流变的影响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3.7 钙离子浓度对栀子花果胶多糖动态流变的影响分析 | 第56-5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4 栀子花果胶多糖和苹果果胶包覆丁香酚脂质体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| 第59-74页 |
4.1 试剂与仪器 | 第59-60页 |
4.1.1 试验试剂 | 第59页 |
4.1.2 试验设备 | 第59-60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60-63页 |
4.2.1 苹果果胶理化指标的测定 | 第60页 |
4.2.2 丁香酚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| 第60页 |
4.2.3 EP制备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| 第60-61页 |
4.2.4 果胶包覆丁香酚脂质体的制备 | 第61页 |
4.2.5 丁香酚脂质体和果胶包覆丁香酚脂质体的结构表征 | 第61-62页 |
4.2.6 丁香酚脂质体和果胶包覆丁香酚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 | 第62页 |
4.2.7 丁香酚脂质体、果胶包覆丁香酚脂质体缓释性能的研究 | 第62-63页 |
4.2.8 数据分析 | 第63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3页 |
4.3.1 苹果果胶的理化性质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3.2 丁香酚脂质体制备工艺的确定 | 第64-66页 |
4.3.3 果胶包覆丁香酚脂质体的制备 | 第66-67页 |
4.3.4 EP、GLMP-EP和ALMP-EP透射电镜图 | 第67-68页 |
4.3.5 EP、GLMP-EP和ALMP-EP的贮藏稳定性分析 | 第68-72页 |
4.3.6 丁香酚溶液、EP、GLMP-EP和ALMP-EP的缓释特性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5 结论、创新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74-75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75页 |
5.3 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