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第一章 前言与综述 | 第10-19页 |
| ·植物组织培养 | 第10-12页 |
| ·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| 第10页 |
| ·培养条件 | 第10-11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11页 |
| ·生长调节物质 | 第11-12页 |
| ·外植体选取 | 第12页 |
| ·灭菌处理 | 第12页 |
| ·植物组织技术的应用研究 | 第12页 |
| ·重金属对水生植物的毒性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·重金属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| ·重金属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| ·植物多胺代谢与逆境胁迫 | 第14-19页 |
| ·多胺的种类、合成与分解 | 第14-15页 |
| ·多胺与温度胁迫的关系 | 第15-16页 |
| ·多胺与盐胁迫的关系 | 第16页 |
| ·多胺与渗透胁迫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| ·多胺与低氧胁迫的关系 | 第17页 |
| ·多胺与重金属胁迫的关系 | 第17页 |
| ·多胺与其他逆境胁迫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| ·多胺提高植物抗逆境胁迫能力的作用机理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菹草无菌苗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 | 第19-2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9页 |
| ·材料的灭菌处理 | 第19页 |
| ·芽诱导 | 第19页 |
| ·继代培养 | 第19-20页 |
| ·生根生长培养 | 第20页 |
| ·培养条件 | 第20页 |
| ·结果分析讨论 | 第20-22页 |
| ·不同灭菌条件下成活率 | 第20-21页 |
| ·芽的生长 | 第21页 |
| ·继代培养 | 第21页 |
| ·生根生长培养 | 第21-22页 |
| ·结论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章 汞胁迫对菹草无菌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| 第23-31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材料培养 | 第23-24页 |
| ·实验设计 | 第24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25页 |
| ·结果 | 第25-29页 |
| ·Hg对菹草无菌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| ·叶片叶绿体自发荧光强度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| ·Hg对菹草无菌苗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| 第27页 |
| ·Hg胁迫下菹草无菌苗Na~+K~+-ATP酶,Ca~(2+)Mg~(2+)-ATP酶活性的变化 | 第27-28页 |
| ·Hg胁迫对菹草无菌苗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讨论 | 第29-31页 |
| 第四章 汞胁迫对菹草无菌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| 第31-39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4页 |
| ·材料培养 | 第31页 |
| ·实验设计 | 第31页 |
| ·生理指标测定 | 第31-34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34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·Hg胁迫对菹草无菌苗O_2~(·-)产生速率、H_2O_2和MDA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Hg胁迫对菹草无菌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·Hg胁迫对菹草无菌苗AsA和GSH含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Hg胁迫对菹草无菌苗总抗氧化能力T-AOC的影响 | 第36页 |
| ·可溶性蛋白变化 | 第36-37页 |
| ·讨论 | 第37-39页 |
| 第五章 汞胁迫对菹草无菌苗多胺代谢的影响 | 第39-4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·材料培养 | 第39页 |
| ·实验设计 | 第3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41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41-45页 |
| ·Hg胁迫下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| 第41-42页 |
| ·游离态多胺(fPAs)含量变化 | 第42页 |
| ·结合态多胺含量的变化 | 第42-43页 |
| ·束缚态多胺含量变化 | 第43页 |
| ·总的多胺含量变化 | 第43-44页 |
| ·ADC和ODC活性变化 | 第44页 |
| ·PAO和DAO活性变化 | 第44-45页 |
| ·讨论 | 第45-47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7页 |
| 附录A 缩略表 | 第57-59页 |
| 附录B MS培养基的贮备液配方 | 第59-60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60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