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15页 |
| 1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大型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黏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2 大型真菌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| 第9-11页 |
| 3 黏菌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| 4 研究地概况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| 第15-5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15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15-57页 |
| 3 讨论 | 第57-58页 |
| 第三章 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区系特征 | 第58-6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页 |
| ·区系组成的统计分析 | 第58页 |
| ·地理区系成分分析 | 第58页 |
| ·大型真菌组成成分的相似性比较 | 第58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6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真菌区系的组成特征 | 第58-60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真菌的区系组成 | 第58-60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优势科属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·优势科 | 第60-61页 |
| ·优势属 | 第61-62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真菌种的区系成分 | 第62-65页 |
| ·世界分布种D1 | 第62-63页 |
| ·北温带分布种D2 | 第63页 |
| ·北温带-澳大利亚分布种D3 | 第63-64页 |
| ·温带-亚热带或热带分布种D4 | 第64页 |
| ·欧亚大陆分布种D5 | 第64页 |
| ·东亚-北美间断分布种D6 | 第64页 |
| ·东亚分布种D7 | 第64-65页 |
| ·特有成分D8 | 第65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分布型谱 | 第65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与安徽琅琊山、浙江西天目山大型真菌区系关系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3 讨论 | 第66-68页 |
| 第四章 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生态特征 | 第68-7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68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群落组成 | 第68-70页 |
| ·阔叶混交林中的大型真菌 | 第68-69页 |
| ·针叶林中的大型真菌 | 第69页 |
| ·针阔混交林中的大型真菌 | 第69-70页 |
| ·竹林中的大型真菌 | 第70页 |
| ·灌丛、荒地等中的大型真菌 | 第70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营养类型 | 第70-71页 |
| ·木生菌 | 第70页 |
| ·土生菌 | 第70-71页 |
| ·外生菌根菌 | 第71页 |
| ·虫生菌 | 第71页 |
| 3 讨论 | 第71-78页 |
| 第五章 南京紫金山针阔混交林黏菌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初步研究 | 第78-84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78-79页 |
| ·材料与器皿 | 第7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78-79页 |
| ·样地取样 | 第78页 |
| ·湿室培养法及形态鉴定法 | 第78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测度 | 第78-79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79-83页 |
| ·湿室培养出的黏菌种类 | 第79-80页 |
| ·南京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中黏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| 第80-83页 |
| ·不同季节针阔混交林中黏菌物种多样性比较 | 第80-81页 |
| ·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中不同培养基物黏菌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| 第81-82页 |
| ·不同海拔高度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中黏菌物种多样性比较 | 第82-83页 |
| 3 讨论 | 第83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0-91页 |
| 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