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--文化人类学、社会人类学论文

藏地人类学纪录片研究

第一章 导论第1-45页
 第一节 选题缘起与意义第8-10页
  一、 选题缘起第8-9页
  二、 选题意义第9-10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影视人类学理论综述第10-18页
 第三节 “人类学”与“纪录片”在中国语境的阐释第18-24页
 第四节 人类学纪录片的界定与分类第24-35页
  一、 民族志电影与人类学纪录片的界定第25-32页
  二、 人类学纪录片的分类第32-35页
 第五节 在纪录美学与科学性之间第35-45页
  一、 早期民族志电影的科学性取向第35-39页
  二、 纪实美学与“科学性”理念的嬗变第39-45页
第二章 影像中的藏族社会变迁第45-80页
 第一节 影像中的近代藏族社会第45-57页
  一、 费尔希纳等人拍摄的西藏纪录片第46-49页
  二、 《神秘的西藏》与《西藏巡礼》第49-53页
  三、 郑君里与《民族万岁》的创作第53-57页
 第二节 孙明经的早期民族志电影创作第57-67页
  一、 民族志电影《西康》系列片的拍摄第58-61页
  二、 《雅安边茶》与《西康跳神》第61-64页
  三、 中国的“格里尔逊”第64-67页
 第三节 藏地民族志电影的拍摄第67-80页
  一、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的特征与类型第68-73页
  二、 民族志电影《西藏的农奴制度》和《僜人》第73-80页
第三章 文化景观视野下的雪域影像第80-133页
 第一节 雪域影像作为历史重写本第83-103页
  一、 拉萨的电影物语第85-88页
  二、 十八军进藏和康藏公路的修筑第88-95页
  三、 西藏的社会主义改造第95-98页
  四、 《西藏谍影》与“冷战的孤儿”第98-100页
  五、 中印边界之战第100-103页
 第二节 雪域自然生态纪录片的景观第103-112页
  一、 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第103-107页
  二、 埃德蒙·希拉里: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第107-110页
  三、 自然生态纪录片的景观第110-112页
 第三节 寻找香巴拉第112-124页
  一、 文化寻根:纪录片聚焦“江河古道”第114-119页
  二、 朝圣:一段心灵的旅程第119-122页
  三、 在神山圣湖的怀抱里第122-124页
 第四节 影像媒介的藏地纪录片创作第124-133页
  一、 西藏电视台的成立第124-126页
  二、 新影厂西藏站的纪录片创作第126-130页
  三、 青海电视台纪录片巡礼第130-133页
第四章 雪域人类学纪录片的景观空间第133-174页
 第一节 书写现代藏区农牧民生活第133-141页
  一、 《藏北人家》对游牧文化的解析第134-139页
  二、 其他牧民生活的纪录片第139-141页
 第二节 永远的茶马古道第141-151页
  一、 《茶马古道》的文化地理景观第142-146页
  二、 田壮壮的《德拉姆》第146-149页
  三、 有关茶马古道的其他纪录片第149-151页
 第三节 藏传佛教纪录片第151-162页
  一、 纪录片《达赖喇嘛》第153-159页
  二、 有关十世班禅的纪录电影第159-161页
  三、 曲静拍摄的《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》第161-162页
 第四节 圣城拉萨的神圣空间第162-167页
  一、 《布达拉宫》第162-165页
  二、 《大昭寺》第165-167页
 第五节 藏地民族志纪录片的拍摄第167-174页
  一、 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等机构拍摄的民族志影像第167-171页
  二、 《三江源》与雪域环境生态变迁第171-174页
第五章 藏地人类学影像的文化分析第174-228页
 第一节 《八廓南街 16 号》的叙事解析第176-187页
  一、 纪录理念的流变第177-179页
  二、 怀斯曼“直接电影”理念的影响第179-184页
  三、 作为叙事的“隐喻”第184-187页
 第二节 哭泣的可可西里第187-196页
  一、 藏文化的环保观第188-191页
  二、 康巴环保英雄:扎巴多杰第191-194页
  三、 从《平衡》到《可可西里》第194-196页
 第三节 《西藏一年》:影像民族志的新面向第196-207页
  一、 信仰与仪式的影像解读第197-201页
  二、 文化复兴和文化多样性第201-204页
  三、 作为文化展演的民族志影像第204-207页
 第四节 独立制作人的藏地影像创作第207-221页
  一、 独立影像的兴起第207-217页
  二、 民间草根影像的兴起第217-221页
 第五节 域外经典藏地纪录片速描第221-228页
  一、 《更敦群培》第222-225页
  二、 《盐程万里》与其他海外藏地纪录片第225-228页
第六章 藏地人类学影像的价值与意义第228-270页
 第一节 深描:用影像重新写文化第229-241页
  一、 人类学影像记录范式的现代变迁第230-237页
  二、 影像对“他者文化”的重构第237-241页
 第二节 藏地人类学影像的纪录田野第241-250页
  一、 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第242-245页
  二、 “分享”的记录过程第245-247页
  三、 多元文化主义的观察视角第247-250页
 第三节 影像与喜马拉雅文化保护第250-261页
  一、 博物馆展示与民族志影像化传播第251-254页
  二、 “格萨尔”口传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保护第254-258页
  三、 茶马古道、唐蕃古道等文化线路的保护第258-261页
 第四节 藏地人类学纪录片的未来走向第261-270页
  一、 数字影像技术和网络传播的发展第262-264页
  二、 人类学纪录片的镜头语言第264-266页
  三、 人类学纪录片的受众第266-270页
结语第270-273页
参考文献第273-288页
附录:藏地人类学纪录片年表第288-29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93页
参与课题第293-294页
科研活动第294-295页
后记第295-298页

论文共2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钱穆《论语新解》研究
下一篇: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