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PCB信号反射及串扰仿真分析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论文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·高速电路与信号完整性的含义 | 第8-11页 |
·高速电路 | 第8-9页 |
·信号完整性的含义 | 第9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| 第12-14页 |
·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的内容安排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传输线基本理论 | 第14-22页 |
·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的基本特征 | 第14页 |
·传输线模型 | 第14-16页 |
·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及其等效电路 | 第15页 |
·传输线方程 | 第15-16页 |
·传输线的特性参数 | 第16-18页 |
·传播速度、传播延迟与时间延迟 | 第16-17页 |
·特性阻抗 | 第17-18页 |
·PCB中常用的两种传输线 | 第18-20页 |
·传输线结构 | 第18页 |
·微带线 | 第18-19页 |
·带状线 | 第19-2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信号完整性仿真模型与仿真软件 | 第22-32页 |
·信号完整性仿真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信号完整性仿真模型 | 第23-29页 |
·SPICE模型 | 第24页 |
·IBIS模型 | 第24-25页 |
·IBIS模型的物理描述 | 第25-26页 |
·IBIS模型文件 | 第26-27页 |
·Verilog-AMS与VHDL-AMS模型 | 第27-28页 |
·IBIS仿真模型的选取 | 第28页 |
·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的基本单元 | 第28-29页 |
·信号完整性仿真工具简介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反射与串扰理论及仿真分析 | 第32-50页 |
·反射理论与仿真分析 | 第32-40页 |
·反射形成机理 | 第32-33页 |
·反射的建模与反射系数 | 第33-34页 |
·三种不同形式的反射及仿真 | 第34-37页 |
·改善反射现象的对策 | 第37-38页 |
·常用的端接策略 | 第38-39页 |
·几种端接技术的仿真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串扰理论与仿真分析 | 第40-48页 |
·串扰形成机理 | 第40-41页 |
·串扰的建模与分析 | 第41-45页 |
·容性耦合与感性耦合的仿真 | 第45-46页 |
·串扰对时序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抑制串扰的方法 | 第46-47页 |
·串扰的矩阵描述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双通道信号采集系统PCB信号完整性设计 | 第50-72页 |
·双通道信号采集系统 | 第50-52页 |
·系统结构与PCB布局布线图 | 第50-51页 |
·系统功能 | 第51页 |
·系统中各芯片的主要特点 | 第51-52页 |
·双通道信号采集系统PCB | 第52-53页 |
·系统叠层设计 | 第52-53页 |
·关键网络的选取 | 第53页 |
·布线前反射仿真(LineSim) | 第53-59页 |
·FPGA外部基准时钟信号反射仿真 | 第53-57页 |
·SDRAM外部时钟信号反射仿真 | 第57-59页 |
·高速信号线串联端接的实际考虑 | 第59页 |
·布线前串扰仿真(LineSim) | 第59-64页 |
·改变影响串扰因素之前进行串扰仿真 | 第59-60页 |
·改变影响串扰因素之后进行串扰仿真 | 第60-64页 |
·布线后反射仿真(BoardSim) | 第64-66页 |
·FPGA外部基准时钟信号反射仿真 | 第64-65页 |
·SDRAM外部时钟信号反射仿真 | 第65-66页 |
·布线后串扰仿真(BoardSim) | 第66-70页 |
·整板进行快速批处理仿真 | 第66-67页 |
·对数据线网络D2 进行交互式仿真 | 第67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六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| 第72-74页 |
·工作总结 | 第72页 |
·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